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强课程建设  提升教育品位

(2017-06-02 11:03:37)
分类: 交流平台

全旗学校管理经验材料(2017年6月份)

 加强课程建设  提升教育品位

  ——锦山小学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侧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不是惟一”、“教材不是惟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使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鉴于此,锦山第二小学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尝试。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依据和主体

1.开发校本课程的依据

一是,国家总体课程建设的需要。2001年实施第八次课程改革后,为了使普及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国家提出了三级课程建设的要求,即学校的课程应由国家、地方和校本三部分组成。这样设置的主要理由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情况纷繁复杂,光靠一二类课程既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又不利于发展的学生个性。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这就定位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三是,传承地方文化的需要。原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多次指出,除了引导学生学好国家设置的课程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应该编写‘乡土教材’,开设乡土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

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时下在分数仍然大行天下的体制中,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分数,教学中囿于课堂和课本,教师教死知识,学生死学知识,以及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是教育资源开发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适用的精神食粮势在必行。

五是,从我校的实际来看,生源复杂,以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居多,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如何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用厚重的文化精神濡养学生,用深厚的文化积淀成就学生,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校的课程建设更是需要教师。实践表明,只要相信教师、依赖教师,他们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况且,教师均在教学的第一线摸爬滚打,在教育实践中注定会遇到诸多的教育问题,由他们发现问题、收集问题、诊断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我们以往在设计问题思路大都是所谓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比如在开发校本课程中,总是领导有了想法后,然后组织人员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结果虽然想法极好,编写的教材也很精致,但是却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所谓然者何?不符合师生的需要也。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路径,让老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去认领课题,去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那结果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从群众来,再到群众中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从我校的教师实际来看,有一批业务精干的教师团体,他们不仅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情况,而且有一定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教师善于思考,对教育教学有着敏锐的嗅觉,有一定的文字功夫,具备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将他们集中起来,沉到教师队伍中,去搜集一线需要的第一手资料,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二、明确定位,细化目标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依据本校实际补充一二类课程,于20133月始,我校把“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作为特色工作和实验课题来抓,成立了“校本课程研发工作室”,校本课程研发室的老师们边调研边探索,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梳理了诸多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到2014年初,校本课程的研发有了明晰的思路,形成校本课程的总体构想。于是,在整体构想的宏观框架下,冷静思考在教育教学中凸现的问题,将诸多问题集中起来进行诊断和筛选(如,经典诵读确定不了各年级重点问题,“主题教学”没有抓手问题,书法教育没有标准等)。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分解任务,让教师认领课题,接着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系列校本教材和校本研修教材。编书难,编写校本教材难上加难。研发室的老师们付出了诸多的心血,牺牲了许多星期假日,投身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研究学情、策划、制定方案、撰稿、编辑、校对、排版、再校对……从每一本书的策划到付梓印刷,每一处文字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每一本书都要几经审阅、修改才最后定稿。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有了20余本校本教材陆续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精神食粮。内容涉及德育、学科教学(经典诵读、海量阅读)、红领巾电视台之旅、书法教育和教师研修等五大类。以学科教学为例,如减缓学生识字难度、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的童话集《生长童话的森林》,让学生了解汉字演变过程,掌握汉字背后文化信息的《汉字的前世今生》,辅助国学教育的《与经典同行》,旨在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我和好书相约》,让“海量阅读”有的放矢的各个年级主题教学延伸读本等;书法方面,旨在指导学生将写字和书法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笔一划学写字,一言一行学做人”的《书香墨韵》; 德育方面,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校园之星”的评选等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让每位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的《森林中的那棵树》。针对目前学生自私、缺乏责任感,道德意识缺失的现状,通过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道德教育小故事,找准其与现代品德教育的契合点,诱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唤起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灵的河流》。指导家长配合学校使自己的孩子从小形成爱心、孝心和道德意识为目标,以《弟子规》为载体的《心灵之旅》。同时,针对校本培训,供老师们自培使用的校本研修教材《我眼中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教育论典》《语文教学的知与行》等。

三、合理使用,确保效果

编写教材最终目的是使用好这些教材。因此:

1.在使用之前由校本课程研发室人员编写详细的使用说明,制定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标准和实施计划。

2.将校本课程与一二类课程有机融合,实现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相互补充,努力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3.学校安排教材编写人员,在教材使用之前对教材如何使用进行专门培训,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予以使用,发挥教材最大的功效。

4.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采取一部分教师首先进行试验,然后再大面地推广。

四、取得成效

首先,在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开发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校本教材,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完善了学科教学资源库。

其次,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整理自己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使其观念得到更新,为进一步落实“大教育观”的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研究中使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与资源的开发者。

第三,锻炼培养了一支教科研教师骨干队伍,在研究中不但自身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能够在学校工作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学校发展增添活力。

第四,学生的素质得到逐步地提高。尤其在“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氛围正在形成。

第五,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学校特色教育正在走向成熟阶段。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一个亮点,也是提高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物质基础。

第六,2015年我校的“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小课题形式顺利通过旗教育科学规划办鉴定验收并被评为优秀。2016年又申请了市级的课题验收,经过学校和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市局领导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鉴定验收。《内蒙古教育》《赤峰教育报》和《喀喇沁时讯》均以专题的形式对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进行过专题报道。

总之,教育不为过去,不为今天,而为将来。我们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可能马上得不到显性的成就,但却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