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启发性教学原则
(2017-05-08 22:35:36)分类: 回望传统精华 |
一、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提出与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500年前,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早就提出过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意思,南宋时期的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说而又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的时候);启者,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表达清楚却暂时不能表达清楚时才讲解,这时的讲解才是学生需要的,才更有效。)
孔子之后由战国后期儒家所作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著《学记》对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了进一步精辟的概括:
“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说明: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即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激励他们,但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他们,但不把全部结论都讲出来。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安易;启发而有所含蓄,就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
这里说的启发诱导强调的是三个字:“导”(引导)、“强”(激励)、“开”(开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自动性,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把探求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点明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记》还提醒教师,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要是讲解后学生还不大懂,就不必讲下去,留待以后因势利导,即所谓:“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就此问题,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二、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呢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手,不要事事越俎代庖。否则,总是由老师牵着走,不但老师累,而且学生永远也形不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一)专家学者的教诲
叶圣陶: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在课堂上教语文(也包括其他学科),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陶行知: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它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
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能想学的东西。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把握。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去创造。
骨干教师李细萍: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认识几十位这样的教学能手。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按教学大纲备,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仔细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有关文章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这就是我现在所说的“以学定教”)
(二)根据新课改要求,做到两个教学思维上的转变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由教与学相互联动、有机配合而形成的。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而不是无关紧要的观众;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在听课时发现,一些优秀教师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传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还有的教师干脆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同学讨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现实点说,从眼前看,学生自己学习10分钟,肯定不如教师讲10分钟省事,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说,“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经过老师指导,学生还是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领会,那就只好由老师讲了,还得注意讲得多而罗嗦不如讲得少而精。”(叶圣陶)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往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答疑,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丧失殆尽。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做,教师可能会有许多担心,诸如,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关系不大或无关怎么办?课堂上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打乱教学程序或浪费时间怎么办?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会解答怎么办?等等。对于这第三个问题,其实也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教师虽“闻道在先”且“术业有专攻”,但学海无涯,一个人所学毕竟有限,不可能也不必能回答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清人唐彪说过:“弟子所问,先生不能答,即宜细思,思之不得,当取书考究,学问相长在此也。切勿掩饰己短,支吾其说……不能解者不妨明白语学生:我于此犹未曾见到。如此……弟子必愈加敬之;不如此,反不为弟子所重矣。”至于第一、二方面的担心,我认为只要教师更新观念,在敢于放手的同时,逐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使其由不会问到会问,这两个担心自然会解决的。
(三)掌握必要的前人总结出的成功的教学模式
1.从宏观上来说,就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言,尽管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建国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很多阅读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
叶圣陶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应用”;
顾黄初的“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
魏书生的“定向——自学——研讨——归纳——应用——反馈”‘
丁培忠:
(1)随文识字: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感知生字字形;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掌握字义,巩固字音,进一步认识字形;
在理解课文之后集中识字,做到音、形、义结合,突出字形分析识记,练习书写。
(2)各学段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
熟读——都流利
理解读——读出感情(含巩固识字与写字)
(“初读”:要求是读正确,即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都清楚,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顿读、不唱读。这一环节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或创设情境等手段;②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③检查、指导学生读课文,让几名学生—最好选中下等学生。读一读课文,看全班大部分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读正确的要求。“熟读”:要求是读流利、流畅,比较熟练。这一环节一般应做的几项工作是:①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经久不衰;②可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课文,读的遍数要多;③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如,指名读、句段填空、复述课文内容等。“理解读”:要求是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重音、速度、停顿等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应把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词句、体会感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一般注意以下几项工作:①可让学生提出自己反复阅读之后仍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全班、师生等共同解决;②指导学生个人试读感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③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采取分段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对课文景美、情真的重点段,应重点处理;④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可以进行生字的字形分析和写字指导。读一读字音,分析一下字形,不好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要认真示范书写,让学生用课文后边提供的范字描红田子格,先描后写,把字写好。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
自读自悟——读通、读懂
汇报交流——深化、提升
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自读自悟的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自读自悟”: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上读懂课文并能提出通过自己阅读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约占一篇课文教学的一半时间。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①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以用生动的导语,提出阅读要求和阅读步骤及方法等;②指导学生读课文——中年级可以出声读,高年级可以先出声后默读;③引导学生逐段细读,着重理解课文的词句、内容,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④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一个“悟”字。一悟词句——词句含义,二悟内容——写什么,三悟思路——怎么写,四悟写法——发现表达上的特点。“汇报交流”:这个环节的要求是,交流读书心得,突出重点、难点,进行语感训练。这一环节对教师来说,真是“顺学而导”、实现教学预设和顺生的重要时机。主要做一下几件事:①引导学生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可先小组再全班);②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引导、点拨;③指导品读重点段,深化理解和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加强语感训练;④教师要善于在讨论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时,巧妙地把教学引导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关键在学生是否有充分地“自读自悟”。不充分地读书,或只读不思考,就让学生讨论交流,很可能离开课文乱说一通,谈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读背说写”:这一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习,积累运用。主要工作有:①拓展阅读,从课文的相关内容拓展开去,一篇带多篇;②指导语言积累,背诵全文或典型段落;③说写训练,结合课文内容情节或表达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或生活实际,进行说话或小练笔;④指导学生复述课文;⑤让学生抄写——或默写、听写自己喜欢的或指定的段落、语句;⑥指导分析字形和写字等。)
走入新课程后,有人总结出了一篇精读课文学习的四个步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品读赏读,揣摩写法;
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上述的这些方法或程序虽各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加强自读、自悟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运用,但切不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新五环节教学法是我们今后重点实验的课题;其他老师可以有选择地应用。)
2从微观上来说,要贯彻“导儿学步”的原则(教—扶—放)
具体到一篇文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还是比较欣赏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导儿学步”。即在阅读的过程中遵循先由“教”,再到“扶”,最后再到“放”,这是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的。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人教社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在导读过程中,为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师并不是全盘授与,而是采用了:教读―导读-自读的教学思路。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提出:课文重点从哪几方面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春、夏、秋、冬。(整体感知)
第一步: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春天”这部分时采取‘教“的方法。即:一是,整体感知,理解意思。看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春天的(从树木、积雪、春水、小鹿等几方面写得);二是,一句一句地指导朗读。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细加品味。例如,为什么说树条是“抽出”而不用“长出”?然后根据作者这些用语的特点,逐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是,读整个自然段,体会全段的感情;四是,引导学生通过复述的方式或是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教师可以给问题)
第二步:在学习“夏天”部分时,教师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春天”那部分的学习方法(在屏幕上呈现),学生有了学习思路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可以按小组进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学生自己提问题)
第三步:在学习“秋”和“冬”两部分时,教师采用让学生“自读”的处理方式。即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自学“秋”和“冬”两部分。然后各小组交流汇报。
第四步:通读全文,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小兴安岭应该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和宝物。(回归整体)
第五步:体会文章全篇采用“总——分——总”和每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写作手法。(体会怎么写的)
总之,要想真正转变我们的教育行为,必须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对学生负责,因为我们的行为可能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一个合格的教师起码要具备两种素质:一是学识;二是责任心。即必须从骨子里有认真钻研的精神。否则,听了多少场报告,看了多少节好课,都无本之木的。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彭兴顺说过:“既然我们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我们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我们可以原谅自己的学识水平的欠缺,但是,决不能原谅自己因为缺少责任心而误人子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好老师就是一个好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