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理性教学设计
(2017-01-24 12:13:41)分类: 教育机智(案例、故事) |
一、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这首曲选自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中的一个阅读材料,这是一首元代散曲作家白朴描写秋景的小令。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曲的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6个典型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先写秋天的傍晚有点萧瑟,接着用“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句把寂静的景物和飞翔的大雁联系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课标”来看,就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第二学段没有单独提出阅读目标要求,只是在“诵读优秀诗文”的要求中,提到了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显然这里所提到的“优秀诗文”既包括古诗文,也包括现代语体诗。在第三学段提出诗歌阅读的目标重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意境、体会情感上。鉴于此,我们权且把“曲”归在古诗文中。这样,我把关注点落在了感受作品形象和领悟大意上。因此,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诵《天净沙·秋》这首元曲,并能背下来。
2.借助注释,图画,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此曲的大意,感悟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一)猜字导入
1.出示“秋”字的甲骨文,了解秋字的演变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它的字理,使学生初步明白我们的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定的人文信息。其实一个“秋”字,就暗含着“秋天的故事”。以此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2.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北方,一年四季变化明显,每个季节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3.紧接着进一步引导: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指生朗读。
这样做的目的是,初步感知不同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是不同的,为新课的学习搭桥铺路。
(二)进入新课学习阶段
1.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什么是“元曲”。告知学生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元代涌现了一大批名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本首小令便是白朴的代表作。
2.初读此曲,注意每个字的读音,要读的字正腔圆,注意曲的节奏和韵律。
(学习语文贵在于语言实践,而实践的主要途经便是读。古诗文更要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诗文的意蕴所在。当然,读也不是盲目机械地读,而是每次读都要又不同的要求。所以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字正腔圆,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培养语感,从而为正确理解及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3.当同学们能够读得比较熟练和有韵味后,提出:同学们能字正腔圆的把此曲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很好,但这还不够,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一下这首曲的大意,不明白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这样做,旨在使同学们在读得正确、有韵味的前提下,将学习目标指向理解大意和体会意境上来。
4.指名交流。注意说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理解。
5.教师进一步引领:作者寥寥数笔,运用极经济的语言便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画面。把作者勾勒的画面用朗读表达出来。
(培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与习惯)
6.指生朗读。
(三)感悟曲的意境美
师:同学们对这首曲的大意也了解了,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品味语言,来感悟曲的意境。同学们把这首曲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画出来,交流这首曲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描写的景物特别多,而且是把这些景物并列罗列出来的)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背景,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又压抑。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为了理清这样的思绪,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教学步骤:
1.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首曲的前两行,在你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从哪体会到的?(同步板书:萧瑟孤寂)
师:如果你深处此情此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同步板书:悲伤、寂寞、孤独)
导语:同学们想象一下,孤零零的小村庄,烟雾迷蒙,树木枯老,在这种景色中不免让人产生凄凉孤寂之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出示描写秋天萧瑟冷清的诗句欣赏
师:在大多数诗人的眼中秋天是悲凉的,所以就有了悲秋之说,下面我们往下看,是不是还是这样的呢?
3.自读后两行,看看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颜色)这样在你面前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五彩缤纷、色彩斑斓、明亮)板书:明朗绚丽
4.指导朗读
师:我们看一下,这首曲的前半部分是萧瑟的,暗淡的,冷清的,后半部分又是五彩斑斓,生机无限的,那么作者在这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对比)我们再看是什么把这两种景物连接起来的呢?
5.感受鸿雁的活力,活泼
教师引导:大家看,整首曲子在作者眼中既是孤寂凄凉的,又是充满活力的,更是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的,谁能把作者的这种意境用朗读表达出来
6.指导学生读出曲的意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像作品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享受古诗的意境美。在想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发展想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促进正确理解。)
7.借助作者简介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古诗词曲的学习方法。
(四)拓展学习,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白朴的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上也略有不同。比较两首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这两首曲在选材、立意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同之处,前一首主要侧重景色描写,后一首主要是营造意境,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虽说都是黄昏十分的秋景,但是作者的心境不同,情思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写出的作品的韵味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