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的理与法
(2016-11-26 19:06:58)分类: 语文教育 |
主题教学的提出,其实就是试图改变以往那种“课堂惟一”、“教材惟一”的教学方式,落实新课改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实现由“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此问题,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有过很多论述。如,“国文教本为了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通常以为语文教本选的是些好篇章,人人必读的,读了这个,就吸尽了本国语文的精华。读起来又怀着一类神秘的想头,只要一味地读着,神智就会开朗起来,笔下就会畅达起来。这未免看得简单了些。……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
从叶老的论述可以清晰地明了:语文教学教会课本上那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多看书不可,正如课标所提出的那样:“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如果冷静地加以思考一下,我们便深深地意识到:时下我们在校园里大谈读书如何如何重要,实在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因为学校本来就应该是读书的场所,教室内本来就应该是书声琅琅,校园的每个角落本来就应是充满着书香味。但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把本来富有生机的语文教育变成了技术的训练。人们之所以把读书定为这个节、那个日,表明学校已经背离了它的职能,亟待回归它的本位。那么,今天,我们提出“主题教学”,其实就是呼唤“本位”回归的重要方式之一。
就如何开展主题教学的问题,我认为不宜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应该解决好“道”、“法”、“术”的问题。“道”是事物的本原,就是规律;“法”是方法,是理论框架;“术”是操作技术。道生法,法生术。反过来,术服务于法,法服务于道。
“道”——就是首先解决思想的问题。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思想的改变影响着改革的全局,思想改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开展主题教学,必须要改变单纯为了考试而教的思维方式。如果还是单纯为了考试拿高分,这项改革不可能进行;反过来说,我们强调学生多读书,应该树立为孩子一生做准备的思想,要循序渐进。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不要总想着书一打开,就分数一大把,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贼不走空。“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再好的饭,吃急了也会噎;再好的书,催急了也会产生排斥。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有了思想意识,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在诸多老师头脑中始终萦绕,或者要反问,你说不考虑分数问题,各级都在考试,都要拿分数来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不考虑分数行吗?的确是现实问题,但是我要说,如果我们把这项工作搞好的话,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逐渐提高,对付那张考试试卷也是不成问题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从前读书人,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的想头,摒弃功利思想,为“孩子将来生存做准备”(柏拉图)。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形成一种能力,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
“法”——就是方法。但这里所说的“方法”不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正如叶圣陶先生云:“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主题教学的操作,必须从人的记忆特点以及汉语学习的特点出发来设计总体实施方案。如,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选文“例子”与“群文”阅读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阅读与诵读的关系等,都必须有相应的设计思路。
“术”——就是具体操作技术。出发点应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个桥梁。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行,但“人们如果光谈大原则,就会变成空谈;如果将目光仅仅投注在实际事务上,就会迷失方向,哪怕是最微小的行动也应和终极目标联系起来。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从视界中消失,我们的脚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雅斯贝尔斯)虽然教无定法,但开始起初还应该有一定的模式。比如,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课”如何教,怎么以单元为主线,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怎样以一文带“群文”,如何引领学生读整本书;写作教学中如何做到“喜欢写”、“认真写”和读写有机结合等,都应该有具体的操作方案。这方面山东的韩兴娥和北京的李希贵老师都有过很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在借鉴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自己独有的教学体系。
以上仅提供一下思路,具体操作还须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各方面内容中,设计属于“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