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让读书滋养学生的人生 (修改版)
(2014-11-29 21:29:04)
标签:
育儿 |
分类: 关于读书(读经典) |
但在实际教学中,因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实践措施(如阅读的时间安排与指导,读物的选择与推荐,素质的展示与评价等),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虽然课改已经十几年了,但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问题重重。如,课内阅读中缺乏规律的揭示、方法的引领,一方面,篇篇平均使用力量,缺少“整合”意识;一方面,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地定位在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层面上,而不是怎样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和激发读书兴趣上;另一方面,由于课内阅读不得法,虽然安排了课外阅读,但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还有就是目前最让人头痛的是,为了应试,无论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都带有功利色彩,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怎样对付那张考试卷上,使学生每天遨游于“题海”之中,通过反复机械地训练来获取考试的高分,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便走向了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的死胡同,学生自然也就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
那么,如何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需要呢?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我国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要比较不同的教学法的优劣,不能看学年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的分数,要看学生离校10年、20年以后的成绩。”就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应该是兴趣盎然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而将其“一旦纳入应试教育轨道,它所失去的也比其他学科要多得多。”(钱梦龙)虽然目前的中考和高考仍然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结果,但只要我们清楚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靠“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新版课标语)来实现的,那么,“只要平时学得扎实,做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54页)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特级教师徐长青说:“当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我们选择的是有限任务的完成;而当我们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时,我们选择的是无限智慧的启迪。”就阅读而言,当学生具备了阅读兴趣还不够,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那样,要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又说:“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1页)新版课标也首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可见,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树立语文教学“整合”的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决不能篇篇精讲,句句精练,否则,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理解教材的编辑意图,学会“整合”。语文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文选的形式呈现,一篇篇文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章之间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这样就难免会有知识与能力的重复,教学中要避免重复劳动,教师既要从教材的整体上了解教什么,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从整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一课进行“整合”,提炼出恰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教师的“心中”形成自己的体系,然后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为了既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能达到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编者在教材编辑中地构建了一定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即每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并安排了题材大体一致的“精读课”和“略读课”,每个单元前面和每一篇课文又设计了学习提示。编者的意图是通过一篇篇“精读课”“纤屑不遗,发挥净尽”(叶圣陶语)地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略读课”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方法,再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实践,最终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这种编辑意图,不能篇篇精讲精练。如果每篇文章都像精读课文那样处理,不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不会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2、发挥语文教材“例子”作用,做到“用教材教”
“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语)即通过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为他们进一步的课外学习奠定基础。这样,我们必须做到以课文材料为依托,挖掘其中的能力训练点,实现能力的迁移。就一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了一般的读书方法,还算不上能力的培养。要深入到教材之中,然后能够走出教材。要通过教材“例子”的学习,具备能够读“种种书”的能力。
曾经看过香港一位朱老师执教的《毕加索和和平鸽》一课的教学案例,使人深受启发: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入课文学习后,指导学生弄清: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词语:涕泪纵横、悲愤交加、口衔橄榄枝。
紧接着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抓重点段——第三自然段上。学习方式是画流程图。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圈画这段话里的动词。
2、默读第三段,看看这段话里面有几个人物?
(法国老人、小孙子、毕加索、德军军士)
3、教师示范画流程图的方法:
(1)刚才圈的动词是不同的人发出的动作。动词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去分析呢?老师教大家画一个流程图。我们以小孙子为例,老师把写他动作的句子抽了出来。看老师圈了哪些词语。(板书:放、惦挂、跑、眺望、看见、拿出、挥舞)。
(2)再用蓝色的框框圈出一些词语。这些词语是形容动作的,使这个动作更加生动。(板书:马上、使劲儿)。
(3)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老师就和大家来画小孙子的动作流程图。(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首先是“放”,接着是“惦挂”,接着是“跑”,“眺望”,然后是“看见”小鸽子飞回来了,所以就“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有些词语形容他是怎么样挥舞的:“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
小结:这就是今天要教的流程图。在流程图里,把动词写进红色的圈,然后根据动作的顺序,用箭头把这个图画出来。再把形容这个动作的词语写进蓝色的框框。
4.分组完成德军和老人动作的流程图。
5.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分享所画的流程图。把图贴在黑板上。
6.请一位同学连贯地做一些动作(连续表演两遍),观察后分小组再画流程图。
7.各小组完成流程图,分享交流。
8、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一下妈妈做家务的片段,如煮饭啊,扫地啊,自己试着完成一个流程图。
从上述的教学来看,文中介绍的毕加索与和平鸽的关系,作品表达的是法国人民热爱和平,憎恨法西斯的思想情感,这些是课文传递的信息,是教材“例子”所反映出固有的内容,不是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方面的内容。在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新词,这显然是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而引导学生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画成“流程图”则是一种阅读的方法——是技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学生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需要在教师层层深入地指导下,玩味课文中的语言,从中提取和检索信息。最后布置作业,通过表达的方式加以应用。这样组织教学就不是仅停留在教课文本身上,而是教会学生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叶圣陶)了。
四、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阅读的品位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读书,不能读完就算完事,要开展必要的读书活动。如,在每天早读课让学生轮流播报课外看到的新闻或一些趣味小知识;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成语和名言积累大比拼”或“诗词游乐月”等主题阅读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评出班级的“阅读标兵”,并对每个学生阅读能力进行适当的检测和星级评定。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