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回顾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归结起来起码有以下几方面:重教轻学,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请能力培养,重死记硬背,轻消化吸收,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教材的传授,轻语文能力的培养。备课时,教师围着教材和教参转;上课时,学生围着教师转。使得我们的学生完全处于“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地位。其后果,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能力差。2000年走入新课改以后,相继提出了许多的新理念。各大报刊对这些理念的解读也如雨后春笋,我们的老师也接受过多次的培训,但这些“解读”和培训大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则很难把握。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涛声依旧”。
2013年8月,我们有幸请到了市教研中心的丛智芳老师到我校对即将使用的新教材进行调研和试教。她在评课的过程中谈到了教材的编辑情况。他虽然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但却使我们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有每教一课或是一个单元、一本教材,教师只有想到编者的意图,才能站到编者的高度去俯瞰教材,继而选择符合编者意图的教育策略。这一耳熟能详的话题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回忆一下,又有多少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
例谈教学中如何正确落实编者的意图
——兼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状态
回顾以往的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者备课时往往考虑最多的是对每一篇课文的解读,然后就是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把课上得精彩。出发点和终极点大都在于课文的本身,很少从整体上考虑编者的意图。实践表明,只有每教一课或是一个单元、一本教材,教师只有想到编者的意图,才能站到编者的高度去俯瞰教材,继而选择符合编者意图的教育策略。
鉴于上述认识,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为例谈谈如何落实编者的意图的。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喜欢阅读。围绕这一主题选择了四篇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其中《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为精读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为略读课文。如果我们站在“大语文教育观”的角度来看(或是“用教材教”的角度),就会明白,完成这一组课文的学习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单纯为了学会这几篇课文,而是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够喜欢上读书,并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状态。鉴于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组课文时,着眼点就不在于课文本身了,而是把它们作为“例子”,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能够阅读“种种的书”。
《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作品,语言朴实、浅显,初次接触课文,我觉得除了生字新词,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没有过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尤其是着眼于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自学完成任务。但当我们结合课标和单元主题的要求深度思考时,便会恍然大悟:课文在层层递进的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一生与书为伴,以书为侣,百读不厌,才能常读常新,有所获。让学生在亲切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爱书如侣的美好情怀,才是教学本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也才是本单元课文的主旨所在。
所以,笔者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地设计教学环节,而是从漫谈引入,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他们自己在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思想情意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魅力,让朴实的文字和作者挚爱读书的情怀去激荡学生的心灵,从而引领学生以书为侣,开始他们绚丽多姿的人生旅程。
一、漫谈、激趣
课伊始,让学生观察“侣”字,看他们能够想到什么?学生知道“侣”是形声字,表示亲密无间的两个人。教师告诉学生:说对了一半。“侣”是形声字,单人旁表示和人有关,“吕”字表音,是象形字,脊骨相连的意思。那么“侣”是什么亲密程度的两个人呢——血脉相连、生死相依,无法分离的两个人。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话的题目是《走遍天下书为侣》。可见她把读书看成是多么重要的精神需要。这样,教师引领学生从汉字的构字法入手,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汉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可见,作者在文章的标题中选用了“侣”字,并以“侣”作为线索,则深深地表达出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二、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细读,把握“侣”之所指
环球旅行时间最短的也需要185天,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课文中把书比作航程中的“侣”,那么这个“侣”都指谁呢?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体会。学生默读课文,用心思考后,知道“侣”在课文中指家人和朋友。结合生活实际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书像她的一个朋友,像一个家。
2、品读,理解“侣”之深情
当学生通过细读知道“侣”指的是什么以后,引导到学生品味书能够带给我们的深情。
出示:
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谈谈对家和朋友的理解与感受:远方的游子最思念的是他启程时最温暖的“港湾”——家,那里有慈爱的双亲,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儿女,有熟悉的小路和不改的乡音;远离故土的华侨最思念他的家,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的永远是祖国的声音;展翅的雏鹰最思念他的家,哪怕家离得再近,血浓于水,每天都想见到的还是自己的亲人。家是每个人的根,没有了家,我们就像即将离开土壤的大树,不管曾经多么的根深叶茂,都会一瞬间訇然倒下。而朋友,支撑的则是你的灵魂。与家人不同,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真正的朋友,得其志而忘其形,你们也许是不同的国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种族和性别,但是只有一点是相同的:你们的心——灵魂相吸,心心相印。钟子期一樵夫却能听懂俞伯牙“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的高雅,俞伯牙坟前摔琴谢知音成为千古绝唱,这是友情的真正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你的好朋友和家,总会有不同的新的理解和发现,他们是值得你用一生去阅读的好书。
3、联系自我,领悟“侣”之情切
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与家和朋友的亲密关系和那些难忘的往事,在兴致正浓时,想一想,你和书之间有没有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
即使学生谈得不多,即使寥寥数语,教师都应不时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和书、和读书之间建立如家如友的亲切而友好的感情。那么,你就已经开始引导学生接近作者的心灵,完成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之间的心理共鸣。多少个白天,多少个黑夜,陪伴着她的只是这一本书,看看课题,此时你们心中是否有什么想问问作者的?是啊,老师也感到惊讶,我也想问问她:如果这一趟下来,你能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把它背诵下来,你愿意吗?至此,相信学生不能不理解作者把书视为爱侣的亲密情感了。
4、美读,享受“侣”之温馨
抓住重点句段,认真朗读,通过读,继续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情。
教师出示反问句:
这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指名读反问句的语气,让学生体会特别强烈的反问语气。三个反问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把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带到文中再来读读。反问句中的朋友和家在这里喻指什么呢?能找出作者的原话吗?指导朗读比喻句,慢读,读出依恋与温馨的感觉。
出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指导学生朗读二至三遍,语气要缓,慢,有陶醉与温暖的感觉,让学生体会书里的温馨。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感觉厌倦,每一次新的接触反而会给我们新的感觉,会让我们的情感更深一层,书亦如此。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常读常新。
引读:
是呀,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所以,我相信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十遍,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想,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五十遍,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你愿意像作者一样“走遍天下书为侣”,因为——(引读)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一本好的书不仅要读十遍百遍,而且要用人的一生去读,去体会,去品味。
5、揣摩,多元理解“侣”之不同内涵
课件出示: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一段,看看每个人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可以是自己美读,想象读,也可以是比赛读,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朗读的激励与评价,做到以评导读,以评促读,读中理解,读中升华。学生可能得到读书方法的启示,可能发现如何有条理地叙述读书方法,也可以在文字中进一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书吗?说说平时你都读过哪些书?作者把书比作同船而行的伴侣,形影不离,同舟共济;作者把书当作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风雨相守,一生不弃。那么你的心中有没有特别美好的事物,在你心中,一本好书就像是你的什么呢?完成课后填空题。
一本书就是__,也是__。
2、推荐:古今中外经典之作浩如烟海,一本好书它可能灿若星辰,可能艳如奇葩,可能素如皎月,每一本书都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和美丽,和好书交朋友,与书为侣,是无上的财富,你将一生智慧,一生美丽,一生幸福。
请同学课下可以阅读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里面有毕淑敏经常读《海的女儿》读书感受;德国叶拉۰莱普曼等作家的《长满书的大树》,里面收录了每年在世界儿童图书节的献词,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并且能从中常读常新。这样,教学就不是仅仅限于本文了,而是引导学生把读书的视野拓展到了课外,让同学们借助课堂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畅游在经典书海之中。
3、阅读思考: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煮书”。想想为什么叫“煮书”?补充阅读:《趣谈“煮书”》。读课后链接《神奇的书》。这样设计,目的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四、课后实践
1、写几条读书名言。收集名人读书名言,激励学生自主读书。
2、整理课堂上的精彩发言,把你和书的情感,你和书的故事用“书是__,书是__”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内容较多,可以一句话一行,写成一首小诗。
3、好书共分享:每天都带自己喜欢的书到学校,把好书和好朋友交换着看。
在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体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从中悟出读书的方法,产生爱书、好书的情感;又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发挥文本“例子”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阅读的欲望。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冲破“课堂惟一”和“课本惟一”的狭隘思想,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丛丽红
刘国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