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善喻”启发式教育原则的解读

(2013-06-02 08:33:23)
标签:

教育

分类: 回望传统精华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实质就是在揭示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所实施的一系列教育行为是有一定的基本要求的,这些基本的要求便是教育原则。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很多精华的教育原则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下面分别加以解读。                  

                   对“善喻”启发式教育原则的解读

                               (一)

 《学记》云:“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是《学记》中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精辟阐述。说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激励和严格要求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了。

 在这之前,孔子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曾经提出过启发性的教育原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南宋时期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和时间,不要开始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使学生茅塞顿开。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以激发。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这正是现在所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与新课改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相一致。可惜的是,以往我们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事事由教师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则是每节课都仿佛有一条无形的线在牵着学生,教师期待着一个个理想答案的到来,无论学生怎样回答,教师早有了封口的结论,这结论已明白地写在教案中。就是走入新课程以后,虽然课堂比原来活跃了,但也逃脱不了教师“预设”的藩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就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问题,美国学者林德晶曾说:“教师具有一种新的职能,他们不再是一个讲台上的发号施令的先生,而是一位向导,一位指路人,他同样可以凭自己的有关经验和生动的事实参加到学习中去。”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需要教师的教,但这个过程最终由学生亲身实践来完成,特别是能力的形成,是教师无法教会的。所以,必须处理好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之间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