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分层培养策略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学校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所以,无论是那个层次的学校只要是抓住了教师的培养,就等于抓住了教育的根。
教师培养的方法和途经很多,那么,校本培训是最主要途经。所谓校本培训,就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实效性。
一、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由于不同层次教师的基础条件和需要不同,对他们的培训也应该不同。因此对全镇教师进行合理划分,采取分类指导、梯度培养的办法,使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总的目标是;老教师必须过教材关,抓实、抓好教材教法的培训;中年教师在抓好教材教法培训的前提下,领悟新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入新课程。培养的主要途径:中老年教师注重常规培训;青年教师要根据他们所学专业,并结合所教学科成立研修班,对他们进行重点“打造”。
二、中老年教师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1、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群体的提高。这方面重点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从而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
首先,成立中心校级集体备课组,精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中心校针对全镇比较分散的实际,成立语文、数学、外语、艺术、电化教学等中心教研组,分别指派教学上的业务骨干承担中心教研组组长。要求各组每学期划片组织两次大型集体备课活动,中心校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协调和参与。活动内容以整册教材的分析和单元备课为主,旨在帮助教师从整体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解决教师们备课中的困惑和疑难,过教材关,为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各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将备课内容通知主备人、参与备课教师及中心校负责人。
其次,要抓好集体备课的流程管理。应当遵循:个人钻研(独立备课,这是基础,每位参与的教师必须要充分地钻研教材,以便在集体研讨中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研讨(集中交流,这是核心。集体备课要集中所有参与教师的教学智慧,集中个人钻研的成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就必须真研讨,不走过场。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安排以及一些知识点的攻破等)——个人反刍(二次备课,体现个性。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材研读的最新体会,对集体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蓝本”再进行细化、调整、增删等个性化处理。编写自己执教的教案,使最终的教案适合自己的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教案是认真备课的结晶,在形成过程中,要善于把被别人的经验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预设要为课堂生成留有余地。)——集中课堂落实(一人执教)——教后反思。
第三、集体备课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集体备课不等于是集体写教案。虽然集体备课要形成一个“教学蓝本”,但这不是在课堂上执教的教案;二是,集体备课防止一个人说,大家听记,或三言两语,走过场,还要防止照搬“教参”,并以此作为教学蓝本,提倡独立思考,人人参与,集中大家的教学智慧,结合实际的、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真研真备的研究风气和备课制度;三是,防止备课伙伴无备而来,必须人人要有较充分的个人钻研的成果准备;四是,防止盲目的、一刀切的“大统一”,提倡同谋共商,在研究中提高、提升,在共同遵循中体现个性。五是,这样的集体备课必须要有专题,专题来源于教学中大家亟待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不要盲目地开展活动。
2、成立小片协作区
由于目前的乡镇面积比较大,学校比较分散,而且发展也不平衡。这样我们可以将全镇分成若干个小片协作区,每个协作区活动由区内的每个学校轮流坐庄,年初区内的每个学校的教导主任一同制定半年或一年的活动计划。协作区的教研活动内容主要是针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这个总课题,选定子课题,重在解决教学领域中的主要矛盾问题,每学期有针对性地举办大型活动一次。
3、组织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
中老年教师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了不至于使他们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水平上,要发动和组织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可以首先以基层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以“制约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主要问题”的专题研讨活动,重点是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计划,指导教师进行小专题研究。专题的选定必须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否则,专题过大,就会造成“老虎吞天,无从下口”的现状。如,可以针对实际选定下列课题:(1)如何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2)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3)如何创设教学情境;(4)如何设计层次性练习题;(5)针对某一教学问题怎样处理教师的讲和练的关系;(6)怎样设计教学板书;(7)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在各校教研组充分开展研究的基础上,中心校每学期有选择性地确定几个专题,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
二、成立青年教师研修班,打造青年教师团队
根据小学的教学需要,以及青年教师所学专业和所教学科,可以分别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青年教师研修班,由中心校统一管理,中心校管理人员承担班主任,为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做到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研修班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组织在一起,安排时间搞搞讲座,或者是听几节课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像我们所教的学生班级一样,有学籍管理,有班级基本要求,有奋斗目标(包括要有个体目标),还要有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建立全体学员成长档案,用以记录他们成长的轨迹。当班级成立初期,要对学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包括课程标准、教材以及相关的教育理论),然后,引领学员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度钻研和思考。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都要安排有梯度、有坡度的培训内容。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常规培训
1、集中辅导,促进群体提高
首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宽教师的视野。请进来,就是请外地的专家、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讲学,对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引领作用。走出去,一是,同一些先进的学校搞好横向联谊,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将教师派出去学习,让这些教师同先进校的教师结对子,使他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随时进行信息沟通和技艺的交流。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外地举办的一些大赛活动,安排教师带着任务出去学习,回来以后经过消化吸收后,让他们精心准备课,为全体教师上研究课,使个体的收获变为集体的共享。
这一点要注意的是:出外学习要引导教师学习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如果对别人课堂教学的一招一式进行机械地模仿,既形不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不会取得教改的成功。
其次,通过搞讲座、看课例,为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提供范例。即从如何研究教学对象到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从如何运用教学方法到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等,引领青年教师以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使其先从“模仿”开始,为他们今后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第三,利用好教师住宿的优势,订购一些全国名校教师的课例光盘和教育论著,分发到各校的教师,要求各校要为他们提供条件,敦促他们利用好这一大好的时光进行“自培”。
这一点很重要,大部分青年教师长期住宿,时间很充裕,如果放任,他们便在“玩”中将大好时光消磨掉。所以,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任务布置后,督促和检查必须跟上,检查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看看他们学习笔记,而是定期将全镇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开展读书交流会,或者开展论坛,评出等次。在“比”中促使他们上进。
第四,开展对比研讨。即请外校的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与本地教师同台上课,切磋技艺。具体做法是:就一课的教学任务,外校老师同本地老师分别准备,然后同上一节课。之后,深入分析教学中大家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形成共识,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构建理性框架。
或者是在本镇内开展“三代磨一课”活动,使老中青三代教师同台上课,展示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教学风采,优势互补。具体做法:就一课的教学内容,老中青三代教师分别准备并进行课堂展示。这样,既使青年教师看到中老年教师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也使中老年教师看到青年教师那种激情澎湃的教学风采。
第五,组织论坛。每逢寒暑假或平时放长假,为青年教师布置作业,让他们读名著,看精品课。同时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个人博客,建立青年教师QQ群,随时随地在网上联络和讨论,开学后组织论坛。例如,谈“个人成长感悟”,举办读书交流会,或就学科教学中的某一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质疑,让大家帮助解决。
2、跟踪“打造”,促进个体提高
首先,充分发挥中老年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采取“一对一”结对子、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让中老年教师带新教师“上路”。同时,中心校管理人员,亲自带徒弟,每人至少确定4名重点培养对象,除了平时指导外,亲自“下水”,为他们上示范课,促进其理性认识的提高。
其次,在研修班学员中选出一部分重点对象,采取分科包干的办法进行重点“打造”。方式是通过反复的课堂打磨与课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使一部分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具体方式如下:
随机听课——课后指导——修正教学设计——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总结教学思路。这样反复历练,不断打造使其尽快成长。(培养体现了:教——扶——放的思想)
第三,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即每月上一节自己满意的公开课;每周写一份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每学期整理一节成功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每周整理一份有评有议的听课记录;每学期撰写一篇高水平的经验体会或教学论文。
(二)开展“名师工程”暨“两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专项研究活动
为了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除了上述培训形式外,美林中心校还针对实际,在全镇广泛开展了“名师工程”暨“两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专项研究活动。
所谓“两层”是指基层学校层面和中心校层面;所谓“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是指每年要根据教师所确定的成长目标,从基层学校开始,分别通过“自评反思课”到“修正完善课”,再到“名师工程课”这样一个流程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打造”,实行层层达标。
第一层,“学校名师工程课”。第一步:自评反思课,(1)在常态课自评反思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节典型课,课后对照课堂教学标准认真反思,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写出详细的自评反思;(2)根据自评反思中提出的自我矫正措施,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后再进行下一轮的自评反思课,直到自我满意。第二步:修正完善课,(1)在充分进行自评反思课活动后,学校教导主任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认真听取提出邀请教师的交流课,并对课堂进行评课交流;(2)教导主任组织听课教师和讲课教师进行评课交流,结合课堂教学全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措施,写出评价报告;(3)讲课教师在互评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借鉴老师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三步:“名师工程”课,(1)学校成立名师工程评委小组;(2)课堂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的教师通过教研组向学校评委小组提出升级申请;(3)评委小组通过听课、审阅自评反思课和互评交流课的过程材料,对提出申请的教师做出评定,写出指导意见和建议;(4)评定合格的教师可升级参加中心校级名师工程,不合格的教师在进行充分准备后可再次提出申请参加学校名师工程。
第二层,“中心校名师工程课”。第一步:自评反思课。学校名师工程合格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名师工程课评委小组提出的评定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并通过课堂教学(结合一节课,包括教案、反思学校评价、交流互动记录等)进行自我剖析,写出详细的自评反思报告;第二步:修正完善课。中心校教导处组织业务领导和部分骨干教师认真听取提出邀请的教师的交流课,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评课交流,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措施,写出评价报告,指导讲课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三步:“名师工程”。(1)中心校成立“名师工程”评委小组;(2)学校名师工程合格的教师通过学校向中心校评委小组提出升级申请;(3)评委小组通过听课、审阅学校评审的过程材料,对提出申请的教师做出评定,写出指导意见和建议;(4)评定合格的教师可申请升级,不合格的教师在进行充分准备后可申请再次参加中心校名师工程课验收。
提出这样培训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常规培训主要由中心校统管,而基层学校的培训任务则显得单薄。尤其是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逐渐增多,光靠中心校的培训则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在培训中下了较大的力气,但却停留在粗放型的层面上;二是,从原有的培训模式来看,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总体教师的培训办法,但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则显得目标性差。因此,为了既能够调动基层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又能够使教师个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奋斗目标。我们从基层抓起,采取层层达标的培训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这一培训模式的关键一步就是确定成长目标。中心校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新上岗教师必须半年入门,一年成型,两年成为全镇教学骨干,三年成为能手。然后由基层学校组织教师从实际出发,自己先确定发展目标,再由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定性目标;第二,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当然发展目标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成长目标;第三,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记录档案,用以记载他们成长的足迹,为每位青年教师确定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提供第一手材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