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为依托,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刘国辉
建国五十多年来,就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到目前为止,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及人文性,它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上取得共识。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却大有人文性过于张扬、工具性被弱化之嫌。比如阅读教学中,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过于强调个人的感悟;由以往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清谈。一节课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似乎很活跃,回答也很踊跃,但词句训练的基本功有所忽略。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语文姓语,它的终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课程标准语)。
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也强调:“我不赞成那种过分人文化、文学化的语文课改。我们不应当把新课程理解为就是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要先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后者相对而言是比较‘奢侈’的东西。”“现在据说很多人连‘训练’都不敢提了,那语文怎么学?毕竟它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语文的功能无限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到头来却可能‘掏空’语文。”语文课标中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发挥语文工具性作用的明显标志,这些也是学生其他能力培养的起点与基础。因此,让人文性发挥育人的作用,必须以语言为依托,切实提高识字、阅读能力,以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目标。
就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问题,丁培忠曾强调:“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用说是一篇文章、一段话,就是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事实表明,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着意进行思想的挖掘,情感的渲染,只要实实在在地训练了、理解了、会用了,思想、情感等也就自然地体现出来了。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换言之,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就会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就会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教育不是外加的,更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等量相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统一呢?举例说明如下。
案例一: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的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这位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师: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斯老师的课例使我们感悟到:语文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斯霞老师的话语如春风细雨滋润学生心田;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纠偏匡正;斯老师是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是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斯老师这个课例,形象地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叫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做才是抓住时机应变、生成;怎样做才是称得扎扎实实地教语文。
案例二: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教“聪明”一词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问:“你们愿意当一个聪明的孩子吗?”孩子们回答说愿意。老师又问:“那么为什么有的聪明,有的不那么聪明呢?”有的孩子说:“人家生来就聪明,我生来就笨。”“不对。我看你们都能成为聪明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同学没有很好运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宝’。你们知道‘四件宝’是什么吗?”孩子们说不知道。“好,那就听老师告诉你们。第一件宝:‘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这是什么?”孩子们说是“眼睛”。“对!为什么眼睛是个宝呢?”同学们说眼睛可以看东西,眼睛非常重要。“那么上课时眼睛应该干什么?”“不能东张西望,要看老师,看黑板,看书。”就这样,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又让孩子们讲出了其他三件宝:嘴、耳朵、脑子。在讲到脑子时,老师解释说:“咱们中国人说用脑,就是用心。用心听讲,用心想,就是用脑。”老师又问:“你们都有四件宝吗?”孩子们回答说都有。“看老师给你们写出来。这是个大耳朵旁,耳朵出来了;两眼一瞪(指两点),眼睛出来了;下面张开你的嘴,嘴出来了;用心记住老师教给你们的功课,心出来了。四件宝,合起来就念‘聪’。但是你要想聪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这就是‘明’。这样你就聪明了。”
霍老师的教学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师惯用的方法,先让学分析字形,然后反复书写记忆,喋喋不休地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认真学习等,而是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每个人本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出生就具备了成才的潜能,关键是怎样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案例三: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片段。(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疲倦”这两个生字?
生:“疲”是形声字,病字旁加“皮”就是“疲倦”的“疲”;“倦”也是形声字,单人旁加“卷”就是“疲倦”的“倦”。
师:你有没有问问自己,为什么“疲”是病字旁,“倦”是单人旁?
生:因为“疲倦”是我们人的感觉,所以“倦”是单人旁。
生:人感到“疲倦”的时候好像生病了一样,所以“疲”是病字旁。
师:你看过谁很疲倦,好像生病一样?
生1:有一次,我妈妈下班回家,她说疲倦的连换鞋的力气都没有了。
生2:我爸爸出差回来,就倒在沙发上,连话都不愿说了。
生3:奶奶干了一天的家务,晚上就不停地捶自己的腿。
生4:李老师很疲倦的时候,嗓子就哑了。
生5:我妈妈是老师,她晚上一边打哈欠,一边还要备课。
……
师: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会感到很疲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他们的疲倦?
生1:我让爸爸妈妈洗洗脸。
生2:我在电视中看到,可以洗个澡来消除疲倦。
生3:我帮爷爷奶奶捶捶背。
生4:我给老师搬把椅子,让他坐一下。
生5:我给奶奶讲一个笑话。
生6:我给老师唱一首歌。
……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真好。你的家人和老师一定很快就消除疲倦了。课文中的小朋友也请绿叶为老师唱歌呢!一起读读。(再读第三段)
师:绿叶会唱一首怎样的歌来帮老师消除疲倦?
生1:老师,老师休息吧!
生2:老师,老师我爱你。
生3:绿叶会唱: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的窗前……(学生跟着唱)
……
师:我发现你们唱的时候都是轻轻的,这是为什么?
生1:因为唱得很响会影响别人休息,后面说:夜深了。
生2:唱得很响,会影响老师的工作,老师还会觉得心烦。
师:你们真是细心又懂事的好孩子。谁还能读读课文来说说?
生:课文的绿叶是在风中沙沙,“沙沙”是比较轻的。
师:你真会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向绿叶一样,为老师轻轻“唱歌”,消除一天的疲倦。(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这篇课文是一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具有浓浓师生情的文章。首先,如果教师把这一切直白地告诉学生,或者是引导学生谈论怎样互相产生爱的情感,就是流于空洞的说教。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与感染,就只有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在字里行间体会。当学生从“疲倦”的字形特点上知道了“疲倦”像生病了一样,是很累的,就自然地生发了爱的情感;其次,就“疲倦”一词的学习来说,如果只停留在识记字形上,知道形声字的特点,理解“疲倦”是人很疲劳,像生病一样,那么,“疲倦”一词的理解是抽象的、静止的、教条的。当学生回忆身边的人疲倦是什么样子,继而能想出很多办法消除他们的疲倦时,他们知道了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案例四:有位老师在教《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我”盼春天的荠菜除了荠菜可以填饱肚子外,还有什么原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因为“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紧接着,教师进行引读,让学生感受作者所写的那种坦然,但是由于这时学生对文本还缺乏深入的体验,这些朴素自然的文字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位老师就紧紧抓住“坦然”一词展开教学:说说坦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在什么时候最坦然;小女孩坦然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回到课文4-8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对坦然有了新的理解,划下来。读一读。因为有了“坦然”一词的人文关注,学生读到课文4-8自然段的一些句子时,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当读到“那家伙立刻拿起一个粗木棍,紧紧追来,”学生体会到了“坦然”是不需要担惊受怕的;读到“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那条河里。”学生体会到了“坦然”代表的是安全;当读到“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他那双哀愁的眼睛”,学生体会到了“坦然”是一种无忧无虑的感受……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坦然”有了丰富的理解后,老师再次让大家读描写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学生情感非常饱满,朗读的非常到位。这样朴素的语言文字赋予它一定的人文内涵就显得那么真实、亲切。
总之,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依托,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灵活的教学方法,实实在在教语文,就会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