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汪永晨
汪永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569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欣交集,归于尘土

(2019-02-25 19:35:43)
标签:

绿家园

分类: 19文章

2019过大年,绿家园生态游在福建泉州 拜谒了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在泉州开元寺最后生活了14年的地方,登上了大师的舍利塔所在地泉州清源山。



         我们走进了泉州开元寺,在弘一法师纪念馆里看到了弘一法师留下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


         在清源山,我们一级一级的登山,看到了弘一法师的塑像,舍利塔和先生最后的墨迹:悲欣交集,以及赵朴初先生书写的:一林风月伴高僧。


        透过灵塔敞开的拱门,朝里面看,中央有个六角形花岗岩基座,上面放置一个圆顶石雕,当为弘一法师舍利盛器。


         正面墙上镶着五块石刻,中间一幅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恩师画的《泪墨图》遗像石刻,上面一块石刻是弘一法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中的后四句。


       《泪墨图》下面一块石刻是本如法师为弘一法师题写的《像赞》:

律以束躬,法以化俗。功德庄严,相好具足。

遗教伊问,南山是嘱。示寂伊何,仰止高躅。

         这篇《像赞》可以代表佛教界对弘一法师的崇高评价。


         在离弘一法师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块山石,上面有先生墨宝一一無尘。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


         李叔同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已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在我国画界开创人体写生的第一位教师。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培养出画家丰子恺和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在过完繁华的青春岁月之后,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清寂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规模不大,除了几幅法师“真迹”和一把“三弦琴”外,更多的是用照片展示弘一大师生平。展馆入口处大幅招贴着大师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四字。


          弘一法师的父亲李筱楼是同治四年进士,曾是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成就巨大家业;又乐善好施,有“善人”之名;又好佛爱禅,斋戒顶礼;又妻妾成群,古稀生子,享尽荣华富贵。


       家族的良好氛围,大变革的历史天空造就了这颗人间奇葩---


       李叔同,参加了“百日维新”,追随康有为,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东渡日本学画习乐演戏。传统的国学在他灵敏的嗅觉下,很好的融合了近代西方的技术,不仅创造了许多第一,还启蒙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和艺术科学。这就是他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价值。


          出家,让李叔同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成就了他的人生意义,使他的人生得到升华以至顶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佛禅宝藏。


          有人这样评价:晚年的弘一,谨严,明净,平易,安详,超逸,淡冶,一如他的晚年书法风格,这才是真正的弘一个性。


          这种个性造就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悲悯,隐忍又坚定,决绝。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著书说法,实践躬行,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一曲《南浦月》写不尽人间离愁:“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一曲 《送别》叹不尽人间别绪:“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不是对于尘世的留恋,而是决绝;“悲欣交集”,悲的是谁,欣的又是谁?只有天知地知了!


       今天,大师舍利所在的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


         经过了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


          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牌"


          我在山中有鸟鸣,有松涛,有禅乐的心境中,向大帅深深的鞠躬。


汪永晨写于泉州清源山

2019 2 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