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2018年5月11日我们到了颓废方丹,这个名字令人感觉很神化,但又有点失落的味道。这个名字Twyfelfontein,南非荷兰语,意为无常的泉水。
1952年,纳米比亚宣布颓废方丹为国家历史文物区,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地。
因为我们到那儿正好是傍晚前光线最美的时光,倒让我们更有了神秘气氛的感觉。
颓废方丹位于纳米比亚西北部达马拉兰,距离大西洋沿岸有一定距离。就是这片相对封闭的半沙漠地带孕育着整个南部非洲,甚至是全世界最为壮观的岩石雕刻壁画遗址。

被记录的5000多个露天岩石雕刻壁画散落在砖红色的峡谷中,默默地回忆着六千年来这块土地上居住着的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故事。有人认为:这里就是史前人类精美岩画的露天博物馆。
从这些精美岩画中,今天的研究认为,2000到6000年前,桑人(San,南部非洲土著民族,也叫布须曼人)在此居住,他们创作了岩画雕刻的主要部分。
那时没有照片,那时没有学校,而岩画就是那时的照片,那时的学校。
但长时间的干旱期迫使依靠采摘和狩猎为生的桑人离开了这里。近1000年来,游牧民族达马拉人来到这个地区逐水而居,靠着少有的一些泉眼生活。一位当地导游说:“我的祖先知道岩画的存在,但他们一直远离这里,因为他们相信这里有魔力存在,就像一个墓地。
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这片红石大山,最先引起我兴趣的是岩画中记录水源地的标识。岩画上如果刻的是一个小坑,说明这的水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如果中心的原点外有一个大圈,说明这里的水源不错而且是长流水。如果圈儿小一点,说明水不够大。如果中间还要有连结,那么说明这个水是一个水系是相通的。这其实也是对后人的关照,以示这里是否适于居住与生活。布须曼人这种有关水源地的标识现如今还在国际通用。
在这些岩画中,有的一块岩石面上就有5,60种动物。在这一大片的岩画中,却只画有一头狮子。因为狮子是王者,所以只能有一头,而且它的手长长的像是拿着一个权仗。

长颈鹿对布须曼人来说是吉祥的像征,不能宰杀,因为它们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在画有长颈鹿的旁边会有人的脚印,说明是朋友。也有两头长颈鹿画在一起的,或许生活中是要团结友爱吧。

驼鸟,也岩画上的常客,因为这里有了它们,除有了食物,皮毛而还可遮羞处。大大的驼鸟蛋的壳还可做为容器放东西。

这里离海边有150公里,可岩画上有海豚。今天的研究认为,智慧的布须曼人已知到海边取盐,回来可用于沿长食物的食用时间。
在至今已发现并看懂的岩刻画有5000多幅。还有大量的的尚待发现与认知。
岩刻画主要表现大象,犀牛,长颈鹿这些动物。据考证,这些岩刻画是六千到二千年前石器时代的两个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的部落留下的,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新华社记者
吴长伟的文章说:由于干旱缺水,颓废方丹遗产所在地一直鲜有人居住,直到1921年德国探险家在这里发现岩画。
刻画的狮子形象反映了当时的信仰礼仪。“最有名的岩画就是‘狮人’,一头狮子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头,而真正的狮子只有四个爪子。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这里的岩刻艺术与当时的信仰体系有关,当时的桑人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
我们通常说的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
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荒古人类遗留在岩石上的画面,最早的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绵延至现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

不同种类的艺术,虽然都是精神的产品,都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体现,但各自要有一个界定过的具体内容,因而也要有一种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即专门的艺术表现形式。岩画就是一种与其它的艺术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殊的艺术。在当时来看除了有实用价值以外,也可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自觉或半自觉地追求壮美或优美的艺术境界了。

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些能让我们一辈子回味的现实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的山野之地,我们就要去至今仍是迷的辛巴族红泥人今天生活的村庄了。

汪永晨写于纳米比亚颓废方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