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黄河十年行纪事之七

(2013-08-06 18:43:55)

2013黄河十年行纪事之七

——黄河古渠  千秋流韵

 

邵文杰  汪永是文图

 

 

    2013年7月份最后一天,“黄河十年”行的队伍抵达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平原。

    从银川到吴忠的路上,黄河孕育的沃野良田呈现出一派婉约、祥和的水乡风情。路途所经之处,到处是大小的灌渠,黄河十年行领队赵连石介绍,正是这些干渠、支渠编织成的网,将本来干旱的塞外浇灌成美丽的人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jpg 

                          黄河边的渠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jpg

                      至今发挥着作用的古渠

     青铜峡水利枢纽位于吴忠市青铜峡镇,这是一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坝,但是直到1978年才全部建成。长达694米的大坝将黄河拦腰截断,滚滚黄河水在这 里通过干渠被输送到各大灌区。青铜峡设计库容2亿立方米,但由于多年的泥沙淤积,其库容已不足4000万立方米。

    据知情人讲,青铜峡坝体被发现有多达2000处裂缝,专家研究论证三年也未能给出解决方案。年迈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其灌溉能力正在急速下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jpg 

                           青龙峡大坝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jpg 

                       水库让河水人为的涨与落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5).jpg

                           黄河在青龙峡

     青铜峡大坝的右岸,如今被开辟为一个景区,景区广场有不少与水有关的雕塑。宁夏水利博览馆也坐落于此。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6).jpg 

                          宁夏水利博物馆门前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7).jpg

                        古人修的水利设施

     在水利博览馆里,馆长包旺勤细致地介绍了从古代到当代宁夏水利建设的成就,透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队员们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为了水利事业所付出的艰 辛。比如,在李元昊时代,水利工程不合格,所有参与建设者是要被杀头的。我们能说,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才有了现在“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局面吗?

    “黄河十年行”的发起人汪永晨在队伍还未出发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给大家说,这次走黄河要专门看一看沿用了2600多年的唐徕渠。为什么这些古渠一用就是 上千年,直至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而我们今天的大坝却不但寿命大大减递还会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为此还专门邀请了研究黄河水利史的徐海亮先生同行。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8).jpg 

                         明代的水利设施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9).jpg

                          清代的水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0).jpg

                         清代的水法

    我们在水利工博览馆看到唐徕渠的沙盘模型。唐徕渠被称为是可以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无坝引水工程的典范,在青铜峡附近,古代水利工程师利用这里的地形地貌, 通过构筑16里长的引水(土拜bai)引黄河水入渠,可引黄河20%--25%的水量。后不断完善,设立溢流堰,水闸,退水闸,使得黄河水根据水量变化自 然流淌到渠首中。经过历代的完善,现在的唐徕渠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万 亩,居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

    在水利博览馆里我们拍到了清代时用的水法和乡规民约,讲解员还特意告诉我们,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都大拨银两兴修水利。从放在这里的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到当时水利设施颁布的制度度。只是到了晚清由于腐败,水利设施才有所败落。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1).jpg

                       历史上的水与民居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2).jpg

                         清中期水利设施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3.jpg

             民国时期水利设施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4).jpg

                          16字灌溉制度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5).jpg

                          当年的水车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6).jpg

                    解放初期还有这么多水利设施

     我们在青铜峡下游不远处看到了现代的唐徕渠,奔腾的黄河水在这里倾斜而下,跳动着奔向各大灌区。在唐徕渠的旁边,是另一座同样著名的汉延渠,这2个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7).jpg 

                (2012 黄河十年行在唐徕渠)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7).jpg 

                       又整修了的唐徕渠门楼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8).jpg

                            唐徕渠在开闸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19).jpg

                          汉延渠也还在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0).jpg

                            古渠的分水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1).jpg

                        古渠今天的生命力

     徐海亮先生说,古渠用今天的眼光看当然也有问题,但是它在水的再利用、在冲沙肥田、和水的冲涮减少土地的盐碱化等功能上,都起到着资源循环利用,人与水共生,共存的作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2).jpg 

                 老水牛在古渠中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3).jpg

              古柳也是黄河十年行每年都要留下记忆的地方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4).jpg

                           古渠还在用着

     相比现代文明下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区区几十年的历史便疾病缠身。我们很难对比现代水利与古代水利的优劣,但在尊重自然上,现代工程显然输了。

    宁夏水利博览馆馆长包旺勤说,从灌渠的发达程度来说,现在无疑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每年分配给宁夏的黄河水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黄河的水时多 时少,但总归非常有限,但人类的需求似乎是无穷的,经济似乎是永远发展不够的,如何去思索这个问题,也许,我们还得真跟古人学习。

    离开唐徕渠,车子很快穿梭在中卫宁静而美丽的乡村中,这里正是枸杞的故乡,我们看到几乎家家都种植枸杞。为了防止鸟类偷食枸杞果,村民们往往会在枸杞地上空罩了一张张巨大的网。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5).jpg 

                        沙漠里的硒砂瓜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6).jpg

           卖挂的小伙子刚刚接到八一农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一片沙地里西瓜让我们叫停了车,司机师傅车殿巍然是个非常仗义的小伙子,他一口气买了十个大西瓜放在车上让我们吃,另外还让“杀”两个。咬了一口的我们就大叫了起来:太甜了。这种间种在沙地里的,瓜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都是甜的原因。

    赵连石还告诉我们,为什么叫硒砂瓜,这的沙漠里的这种希有原素是我们身体里需要的。而我们平时吃的西瓜地里不含这种原素。

    2010年我们到这时,当地老乡还说,沙地里铺的这些小石头能让土壤里的水少蒸发些,这是当地人的一大发家致富的技能。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7).jpg 

                           是人与自然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8).jpg

                         这里也在挖沙了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29).jpg

                         远处的景是工业园区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0).jpg

                          游泳的小男孩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1.jpg

              河边的孩子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2).jpg

                  黄河被装在了大管子里(方谦华摄)

     抵达中卫市区的时候,一场雷雨刚刚过去,空气清新透明。我们在鈡楼附近见到蒙古小伙子巴依尔,从2011年起,巴依尔的家乡腾格里工业园区就成为了“黄河十年行”必须要去的地方,这和眼前这个看起来有些忧郁的健壮蒙古汉子大有关系。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3).jpg 

                           走进腾格里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4).jpg

                     这里也是太阳能发电基地

     根据巴依尔的回忆,2011年,他在网络上得知“黄河十年行”的队伍要经过中卫,于是他千方百计与“黄河十年行”的领队取得联系。“黄河十年行”经过中卫 的当天,巴依尔在路边等了7个小时,终于等到了队伍。他对所有队员说,在他的家乡腾格里沙漠的深处,很多化工企业正在崛起,这些企业将剧毒的化工污水直接 排放在沙漠,之后还会用沙子掩埋,行径十分恶劣。

    巴依尔了解到,沙漠排污严重污染着地下水,而地下水是这里牧民世代生存的最宝贵资源,强烈的名族责任感让巴依尔不得不为家乡做点什么,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5).jpg 

                   有了化工厂的湖水成了这个颜色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6).jpg

                 这股黑烟就在我们经过的路上飞将过来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7).jpg

                          散不去的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8).jpg

                          变了色的沙漠草甸

     “黄河十年行”的队伍进入沙漠的时候,天已黑。今年三月央视报道后,通往排污水的路被铁棍子挡上了,我们未能进去拍摄,但通过当地牧民的介绍,对污染的前因后果又多了些了解。

    当地牧民告诉我们:腾格里工业污水直排沙漠的消息在北京传播开来,媒体开始关注到这里。很快,就有深度报道揭露了工业园恶劣的行径。借助强大的微博等新媒 体,腾格里工业园污染的事情引起社会的关注。北京的环保组织自然大学也密切关注此事,不断的通过现场调查、媒体报道、信息公开申请等手段促使工业源污染问 题明朗化,社会化。

    2013年世界水日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腾格里工业园污水直排沙漠的事实,随即,内蒙古环保厅勒令所有企业停止生产,全部整顿。

    据当地镇长讲,所有企业都要整改,一些老企业要拆除。但在停产之后的几个月之内,我们经常能听到某些企业夜里偷偷生产的消息。

    我们决定明天早上早一点再试试能不能进去把今天腾格里沙漠里的现状拍下来。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39).jpg

                            没有化工厂的腾格里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1).jpg

                    没有到过沙漠的才会问这是沙漠吗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0).jpg

                       沙漠的生命(方谦华摄)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2).jpg

                           这里也是鸟的家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3).jpg

                         沙漠里面的夕阳

     沙漠的丰富超出想象,是所有第一次到沙漠里的人的感受。我们暂时放下了化工厂,放下了污染,走到湖边,看马,看鸟,看沙湖在慢慢地

     晚上,腾格里工业园在建的盾安集团项目、庆化集团厂区灯火通明,高耸的烟囱肆无忌惮的污染着纯净的沙漠夜空。

    2012年我们访问的呼布岱老人专门为我们杀了一只羊,忙前忙后的她不时地和我们说着心中充满的忧虑。她说,这些化工厂建了以后,怎么办啊?

    同行的黄继成听呼布岱的这句话后久久不能平静。老人说的是:难找这么好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湿地。可是,现在500强企业庆华集团和其他几十家化工厂倒污水,抽地下水,这水抽没了,饮用水被污染了怎么办?!以后生活怎么办?

    更有甚者,牧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些地化工场是以什么方式在使用的?是被租给他们了吗?多少年的合同期限?边界在哪?说这些时,呼布岱老人是即生气又疑惑。她问我们:我们的草原承包证和草原使用证就这么从此不管用了吗?!

    2012年呼布老人曾在我们的大巴课堂上问我们:为什么有的人花钱来环保,为什么有的人为了钱就破坏环境。我不爱钱,我爱我们这的沙漠。

    今天,老人再次问出了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他们说地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好像他们有钱就是中国人,我们老百姓没钱就不是中国人。但是,没有老百姓哪里来的国家?!

    我们一行人,再次被这一句简单而又在理的话深深的触动了。是啊,建国以来,不知多少单纯的老百姓,不论汉人,还是其他的民族都为所谓的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牺 牲,不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被强权欺负,盘剥,被无偿的恶意利用。其中有多少都是以国家的名义!。呼布岱说的对,没有老百姓,哪来的国家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4).jpg 

                            沙漠里煮羊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5).jpg

                              夜话

     当然,环保组织、媒体、社会热心人士一直在帮助这些牧民,但我们的力量能赶得上化工厂的建设吗?眼看着他们马上要投入生产,留给牧民的只有对未来的恐惧。

    呼布岱因为一直关注环保,她和巴依尔一样,被当地政府称为“坏分子”,但这些坏分子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了保护家乡,他们似乎可以献出一切,而那些称他 们为“坏分子”的人,每天偷偷摸摸污染沙漠,夺取沙漠珍稀的地下水。这就是“黄河十年行”所要记录的邪恶与正义的故事。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3/8yue/4/7-%20(46).jpg

                         呼布岱家的经幡

     明天早上,我们能进到他们往沙漠里倒黑水的地方吗?“黄河十年行”自从认识了巴依尔,认识了呼布岱以后似乎就和他们站在了一起,而且还要和他们一起为这美丽的沙漠继续美丽做我们能做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