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之十六—毛利族部落中心

标签:
杂谈 |
2012年4月28日,我们的大巴向新西兰北岛的罗托鲁阿市开去。那里有着18世纪以来修建的建筑和园林;有着红白相间的熔岩台地地貌;还有毛利部落中心。在这里我们是还只能看展览,看演出,还是真的走进毛利村落,毛利人家?
1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2.jpg
2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3.jpg
3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4.jpg
4
我们到罗托鲁阿时是周六,那里正在举办环城马拉松。参加者之广泛,之随兴,从跑的,看的人的表情中一目了然。澳大利亚全民健身,新西兰看来也不例外。
5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6.jpg
6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7.jpg
7
罗托鲁阿市是新西兰毛利族特拉瓦(Te
罗托鲁阿,是新西兰北岛中北部一座工业城市。位于罗托鲁托南畔,距奥克兰(Auckland)市221公里,多天然温泉,是毛利人聚居区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人口54,700人。“罗托鲁阿”是毛利语,意为“双湖”。罗托鲁阿湖面积为23平方公里。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8.jpg
8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08.jpg
9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0.jpg
10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1.jpg
11
罗托鲁阿全市遍布热泉,市郊森林密布。湖光潋滟,山色迷离,游禽戏水,海鸥翔空,空气中硫磺弥漫,热泉灰黄泥浆沸腾。这种地
貌是由于二氧化硅喷流进火山湖里所形成的。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粉红与白色相间的熔岩台地。1886年发生的塔拉威拉火山
(Mount
在18世纪,罗托鲁阿便成为了新西兰旅游业的发祥地。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欣赏一种地貌。
“地狱之门”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热公园。这里的热水瀑布是南半球唯一的奇特景观。公园内还有一个温泉中心,专门进行传统的毛利按摩(毛利语称为"Mirimiri")和泥浴。
法卡雷瓦雷瓦地热保护区(Whakarewarewa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2.jpg
12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3.jpg
13“开祸”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4.jpg
14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5.jpg
15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6.jpg
16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7.jpg
17
离开喷泉,就到了毛利村。我急切地想看到源汗源味的毛利人家。
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著美拉尼西亚人通婚。
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前约有20多万人,分为50个部落,有部落联盟。后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
殖民时期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民族权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渐回升。现代毛利人已接受英裔新西兰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已发生变化,多会讲英语,许多人进入城市当雇工。部落界限已被打破,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8.jpg
18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19.jpg
19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0.jpg
20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1.jpg
21
对我们来说,真的非常非常遗憾,我们和毛利人的接触还只能是从表演中,从公园式的“部落”里。这可能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策,不能干扰少数民族的生活。所以,虽然这些表演者对我们所提的问题都能一一解答,可是我们想要走进他们的生活,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只能用文字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不能描述近距离接触的新身感受。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 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 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
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着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
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民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
《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使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得以保留;使这种独有的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成为现在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
我们中国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和文化习俗有什么条约吗?我要好好查查。如果有,这些条约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严格执行吗?如果没有,怎么才能有呢?在看毛利人表演时,这两个疑问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在与歌声、舞蹈同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2.jpg
22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3.jpg
23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4.jpg
24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5.jpg
25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6.jpg
26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7.jpg
27
我们是在火山台地的旁边走进了这个写有毛利的“部落”公园式的村落。
在新西兰,你会时刻感觉到毛利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
早在19世纪的初期阶段,毛利人就开始跟欧洲人交易,交换枪,衣服和许多西方先进的科技品。白人也开始来跟毛利人买地及砍
伐开垦。到1840年的时候,两百个毛利领袖就跟英国政府签定了《怀唐伊条约》,新西兰从这时候就合法的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之一。但是西方人也带来了很
多疾病,因为毛利人对这些疾病没有免疫力,不少人得到感冒的时候在五天内就去世了。
从1860年代到1870年代之间,许多毛利族感觉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及侵略性,他们就不愿意在继续卖土地给英国政府,有几个族就在奥克兰南边的怀卡托地区联合起来,成立他们自己的王国并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引起十年的“新西兰土地战争”或“毛利土地战争”。
当然,西方先进的枪与大炮很容易就胜过毛利人的石器文化,但在1864年的战争当中,一些毛利反抗者在一个叫
(Ruapekapeka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8.jpg
28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29.jpg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0.jpg
30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1.jpg
31
木雕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
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可能也都听说过,新西兰的毛利人是世界著名的吃人族。我们在那时我也问过当地人。他们的回答是:那是200多年前的事。不过现代的毛利人仍然为他们的祖先的悍勇感到非常自豪。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wang1.png
毛利人的迎宾礼(网上照片)
现在的毛利人生活,都是在以表演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因为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的方式真的是很特别。
我们在那时,就看到了那种"家庭式"的欢迎仪式。开始时,会场是一片寂静。男女整齐地列队两旁,在一阵长时间沉寂以后,突 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宏亮的吆喝,接着引吭高歌。歌声刚落,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周围的人低声伴唱。歌停舞罢,他们就一个个 走过来同客人行“碰鼻礼”,鼻尖对鼻尖,互碰三次,欢迎会进入高潮。
据说还有一种"挑战式"欢迎仪式:欢迎者全部民族装扮,为首的赤膊光足,系着草裙,脸上画了脸谱,手持长矛,一面吆喝,一面向客人挥舞过来,并不时地吐舌头。我们在看到这时并不知其意,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特有的一种对客人表达着欢迎的方式。
表演中,他们临近客人时,还会将一把剑或是绿叶枝条投在地上。这时,客人必须把它拾起来,恭敬地捧着,直到对方舞毕,再双手奉还。这是最古老的迎宾礼,也最为隆重。
旅游中的看到的,显然是在演的,不是现实生活,让人觉得缺少的是真情实感。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wang2.png
(网上照片)
在这个公园式的部落旁有一个很神秘的展室,陪我们的当地人说进去一定任何声音都不能出,而且更不能拍照。因为这里住着新西兰的国鸟。这种鸟的胆子非常小,曾经有被人的声音吓死了的记录。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2.jpg
32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3.jpg
33
新西兰国鸟——几维鸟(kiwi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4.jpg
34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5.jpg
35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6.jpg
36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7.jpg
37
银蕨新西兰的国鸟是几维鸟,国花是银蕨,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wang3.png
(银蕨初叶
在毛利传说之中,银蕨原本是在海洋里居住的,其后被邀请来到新西兰的森林里生活,就是为着指引毛利族的人民,作用和意义都非
常重大。从前的毛利猎人和战士都是靠银蕨的银闪闪的树叶背面来认路回家的。因为,只要将其叶子翻过来,银色的一面便会反射星月的光辉,照亮穿越森林的路
径。新西兰人认为银蕨能够体现新西兰的民族精神,故此这种植物便成为了新西兰的独特标志和荣誉代表,现在,无论在人们胸前的襟章,或是产品和服务的卷标,
举国上下都可找到银蕨的图样。
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 迁,地球上的它们大都罹难,只有在极少数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可追寻到它的踪影。我们闽南侨乡南靖县乐主村旁,有一片亚热林。它是中国最小的森林生态 系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稀有的多层次季风性亚热带原始雨林”。贵州赤水我去过的那片桫椤林,也不知今天是否安在。如今,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种保护植物 之首。新西兰是桫椤产地之一。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8.jpg
38
http://www.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27/pict39.jpg
39
过了国庆节,上班的第一天,将是我写的“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的最后一篇。写了国鸟、国花、雨林、宝礁、袋鼠、考拉、土 著人、毛利人,还要说什么,写什么呢?还要写写羊。我们中国人爱穿的澳毛和羊驼是怎么生长,制作然后为我们人类利用的。要过一个中国最长的假期后才能看 到,耐心地等等吧。新西兰的羊驼会发脾气,发脾气时它们会做出什么动作,在这我就留个伏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