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汪永晨
汪永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647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徜徉在蒙古大草原上之二

(2012-08-15 06:49:12)
标签:

杂谈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8-14 汪永晨文图

 

     长满了高高的草的古城里游人络绎不绝,这也是蒙古国的一大特色。一般来说,人多了草就会少了,而蒙古古城哈喇和林,人不少,草也不低。

    人多,草高,这是我对哈喇和林的初步印象。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20.jpg

哈喇和林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20.jpg

古建筑与草同在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20.jpg

这也是古城里

     哈喇和林(突厥语,意为“黑石”)一说原是山名,指鄂尔浑河发源地杭爱山;一说本为河名,指鄂尔浑河上游。其故址位于今蒙古国中部后杭爱省杭爱山南 麓,额尔浑河上游右岸的额尔德尼召近旁,距乌兰巴托市西南365公里。哈喇和林所在地区也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森林繁密,盛夏时遍野开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4%20.jpg

河里的野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5%20.jpg 

河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6%20.jpg

眺望

     鄂尔浑河是蒙古中部偏北的河流。这条河流整体都在蒙古境内,发源于杭爱山脉森林茂盛的山坡。它向东流出山区,然后转向北,经过古代蒙古帝国的首都喀 喇昆仑。一个断层将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分开。两条河都流向东北,在俄罗斯边界南侧的贸易中心苏赫巴托尔(Suhbaatar)会合。然后色楞格河继续向北 流入俄罗斯。1889年在喀喇昆仑附近发现8世纪时的墓碑,上面有一些已知最古老的突厥语的文字,称鄂尔浑铭文。鄂尔浑河全长1,130公里,只有在7、 8月间可以通航吃水浅的拖船。流域面积约132,0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土拉(Tuul)、哈拉(Haraa)和友鲁(Yoroo)河,它们都发源于 肯特山脉,而且都从右侧注入鄂尔浑河。图尔河在去鄂尔浑河的途中流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由于雨量不稳定可靠,冬季酷寒,所以沿鄂尔浑河的农业只能维持基本 粮作。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7%20.jpg

树长在石头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8%20.jpg

石头缝里长出生命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9%20.jpg

河边的大山

    蒙古中部的鄂尔浑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驻牧的地方,许多游牧民族曾在这里建立政权并修建都城。成吉思汗于1220 年,在古代客列部或回鹘都城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帝国首都——哈喇和林。它是一座具有中原汉族建筑风格和北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特色的城市。

    蒙古帝国前四汗,即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均坐镇哈喇和林管理皇朝。由于蒙古帝国的强盛,哈喇和林城畜牧业、农业、商业、手工业、宗教、教育、科技和政治外交等诸方面都得到很高的发展,成为蒙古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0%20.jpg

哈喇和林城门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1%20.jpg

哈喇和林城墙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2%20.jpg

历史在这里走过

     哈喇和林城及城内的宫殿是结合中原汉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建筑风格,在古代回鹘民族或11至12世纪克列部的都城的基础上规划和扩建的。整体设计规划,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体现了具有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草原特点。哈喇和林城由外城和宫城两个部分组成。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3%20.jpg

城内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4%20.jpg

历史在延续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4%20-1.jpg

想当年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5%20.jpg

古城内

    哈喇和林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墙为1500米,东西墙,长的地方为1120米,短的地方为580米,主轴方向为北偏东30 度。外城周长约5.2公里,约 3英里,这与马可•波罗说的“哈喇和林,城延袤三里”非常接近。城墙用黄土板筑,残高约0.5~2米。外城四墙各设一门,没有瓮城,南墙破损比较严重,可 能是,1586年建造额尔德尼召庙时被破坏。

    外城内,一条南北向大街和一条东西向大街交会在城市的中央,并通向四门。两条大街的交会处形成十字街头,十字街头的东南角有一处宽约22米、长约34米的遗址,即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此外,外城内外,还有许多建筑遗址。

    据1254年到哈喇和林访问的法国使臣卢布鲁克记载,哈喇和林分两大居民区,一为回回区(伊斯兰教徒),多商人和市场;一为汉人区,居民尽是工匠。 在城内,除两大居民区以外还建造了“宫廷书记们的若干座巨大宫殿,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徒寺院,一座基督教徒的教堂”等建 筑,但是大多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

   走进哈喇和林我们就被告之,照像可以,但要付7000蒙元。一万蒙元是50人民币。

   我们十二个人中只有我一个人付了拍照的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和我一起欣赏那里的历史传承下来的艺术珍品。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挺合理。对古物的保护当然是有利的,且又满足了真想拍照人的愿望。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6%20.jpg

蒙古的艺术品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7%20.jpg

古城里的墙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8%20.jpg

历史的记载

    解说员告诉我们,古城里的建筑非常珍贵的,因为它们经历了三场战争:它的整体从高处看可看出是乌龟形状,今天室内陈列的有满清的文化在里面。也有藏传佛教在其中,里面有一些经文。有很多是用丝绸,在缎子上做的画。也有在布料上面用自然的沙子做的沙画。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19%20.jpg

壁画的细部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0%20.jpg

丝绸上的艺术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1%20.jpg

当年的美人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2%20.jpg

画面上离不开它们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3%20.jpg

那时的生活

   在古城的墙上,展示的有战争佛。表现出战争的凶残和愤怒。也有打猎的人。有战马,也有野猪。 蒙古游牧民族的特色在艺术品中得以充分表现。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4%20.jpg

这是头骨做的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5%20.jpg

蒙古讲解员

   给我们讲解的蒙古妇女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像蒙古人,她告诉我们,蒙古也有很多民族,她自己是喀尔喀人。

   蒙古国从民族构成上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国家。蒙古民族主要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喀尔喀人(占78.8%),以及杜尔伯特(占2.7%)、巴雅特 (占1.9%)、布里亚特(占1.7% )、达里岗嘎(占1.4%)、扎哈沁(占1.1%)、乌梁海(占1%,蒙古、突厥人中均有该部落)、达尔哈特(占0.7%)、土尔扈特(占0.5%)、厄 鲁特(占0.4%)、明阿特(占0.2% )、巴尔虎(占0.1% )等部族和少数内蒙古人(察哈尔、乌珠穆沁等)构成。蒙古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系的哈萨克人(占5.9%)、霍屯人(占0.2%)、查唐人、图瓦人和少 数俄罗 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华人。

   这位讲话都很好听的讲解员还告诉我们: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蒙古的雕刻师们全是用手工做出的这些艺术品。做画的实物也都是天然的,有丝绸、有沙、也有羊油、还有黑面,荞面,酥油等等。

   那个用头盖骨做的乐器,我们被告之是一位18岁姑娘的。艺术让人听着有些也不可思议。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6%20.jpg

走在古城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7%20.jpg

孩子的祈祷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8%20.jpg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29%20.jpg 

专心

从百度百科哈喇和林词条上我们还可看到:蒙古帝国古城哈喇和林当时有“十二座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异教徒的庙宇,两座伊斯兰教寺院(在寺院里公布着摩 诃末的教规),一座基督教的教堂”等宗教建筑。通过考古发掘,窝阔台汗万安宫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佛像雕塑、壁画和成千上万的擦擦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显示了 当时哈喇和林佛教活动和佛教艺术的发展规模。蒙古帝国时期,《大藏经》、《古兰经》等宗教经典著作,在哈喇和林寺院教堂内普遍收藏并翻译。同时,各种宗教 文化、哲学等,通过各类宗教人士传播到哈喇和林各色居民当中。

蒙古帝国时期,哈喇和林建筑技术已进入十分成熟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一些具有高超技艺的建筑大师和各种风格的建筑群体。著名的带有护墙、筑有64根圆 柱的窝阔台汗万安宫及觐见大厅,上面制造天使像的“银树”,各类宗教教徒们的寺院、教堂等都是哈剌和林建筑科学的结晶。金人刘敏、巴黎工匠威廉师傅等人是 这些建筑的建造者。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可以看到当时哈喇和林建筑的巍然壮观和建筑科学的卓越成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0%20.jpg 

历史的苍穹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1%20.jpg 

历史和自然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2%20.jpg

自然和历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3%20.jpg

感受历史,感受自然

离开哈喇和林古城,我们再次走进蒙古草原和草原上的河边。这时,河边下起了雨,本想在牧民帐篷里与他们坐坐的我们,不得不在雨中折返。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4%20.jpg

雨中的草原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35%20.jpg

雨中的草原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6%20.jpg

雨中的河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7%20.jpg

雨中的树和雨中的鸟

北京刚刚经历过的大雨,让我们这些北京人遇到雨还有点儿紧张。虽然我们很想在草原人家,烤着炉火、喝着奶茶、烤着羊肉、听着蒙古牧民给我们讲述他们的草原生活。可是雨,让我们不能走进帐蓬,只是冒雨拍了几张照片留下期待。

明天,我们要去的是蒙古第二大湖乌给湖。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8%20.jpg

雨中的蒙古包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5/9/39%20.jpg

蒙古包中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