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之四

(2012-03-24 05:07:47)
标签:

杂谈

肯尼亚的“地狱之门”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2-16 汪永晨文图

 

2011年7月24日一大早我们继续前往纳库鲁湖。今天,我们不但还可以走到湖边近距离与火烈鸟和鹈鹕接触,还要爬到湖边的山上远眺纳库鲁湖的全景,从山上更能领略到一湖的水鸟,这会是个什么情景?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00145.jpg

清晨的纳库鲁湖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09285.jpg

不知这是在练什么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19410.jpg

狒狒过夜的家

我们坐在车上进入纳库鲁国家公园后,围着我们车前车后视野里看到的尽是狒狒和叫不上名的猴儿。有母子情深的,有夫妻做爱的,有树上挂着玩的,好不热闹。如果它们也有思维,在这样一个明朗的早晨,它们的追求是什么呢?我猜想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28864.jpg

等?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37676.jpg

嘿,小心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46864.jpg

瞅什么瞅

肯尼亚拥有天然的动物自然保护区3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15%,在非洲有“野生动物王国”的美称。占地188平方公里的纳库鲁湖国家公园,位于内罗毕以北155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鸟类栖息地之一,是为保护禽鸟专门建立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57489.jpg

和谐相处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67239.jpg

清晨的湖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79192.jpg

想干嘛?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089926.JPG

鹈鹕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01332.JPG

近距离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11614.jpg

张大嘴

这里有大约450多种禽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火烈鸟,有200多万只,占世界火烈鸟总数的三分之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22864.JPG

晨练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34004.JPG

“乐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45145.jpg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54098.jpg

比翼起飞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64926.jpg

三“人”行

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中,有一种分类是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吃什么的。但从科学术语来说,还有另外一些可说的。食草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吃草。纳库鲁湖的奇观并不仅仅在于每年一次长途跋涉的巨大的牛羚群,还在于种类各异的食草动物的组合方式。虽然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食草技巧,但它们却能联合起来,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75114.jpg

纳库鲁湖牛羚(网上照片)

为世界上最大的“割草机”。所有生活在纳库鲁湖的食草动物都为三种最主要的欲望所驱使。

食草动物所处的集体很可能是在某个狮群或一伙鬣狗的领地上。也许哪一天这个团体中注定有一个成员会被拖走,但从几率来看不一定就是充满担心的那个个体,如果它的体型和这个团体中的牛羚或者斑马差不多大,站在兽群里的它就不会成为食肉动物更大的目标。聚合成群显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意,因为这样不仅仅是可以不被敌人过多地注意到自己,还可以和同伴们一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不被敌人猎杀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体型足够地大且身体足够地强壮。大象很明显就是运用这种生存技巧的杰出范例。然而它们也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必须消耗数量惊人的食物来维持它们庞大的身躯。不过,因为所有的食草动物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吃草,因此在某些地域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至于体型,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食草动物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自己的体型进行自卫。不仅仅是只有一头大象才不会被狮子抓住;一头强壮的水牛也不会轻易被猎豹捕杀;同样地,牛羚也不会受制于薮猫;甚至一只小汤姆森瞪羚也不会被香猫扑倒。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188567.jpg

汤姆逊瞪羚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33504.jpg

向前,向前,向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44223.jpg

各吃各的

 “食肉动物即使是最粗略的调查,从秃鹫的生活方式上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善良而有益的动物。”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种说法。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04989.jpg

秃鹫(网上照片)

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数不尽的秃鹫被人们射杀、诱捕或毒死。由于时常看到成群的秃鹫围着绵羊或小牛的尸体进食,因此人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种鸟是食肉动物(捕食者)。

实际上,秃鹫只是食腐动物而已,它们的重要职责就是清除腐烂的动物尸体,这也是自然界中必要的再循环过程。秃鹫和鹰(有尖锐的爪)不同,它们自己并不捕杀猎物,虽然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处于绝望或饥饿状态的秃鹫会捕捉弱小的动物为食。

可惜我们没有拍到秃鹫,没有拍到的还有鬣狗。

我对鬣狗的认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广播特写的专家布朗制作的广播特写《鬣狗》得了欧广联广播节目大奖。后来布朗到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访问。他向我们讲了他为了制作那个广播特写,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了两年。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到非洲做一个广播节目。

鬣狗,无疑是纳库鲁湖最出色的猎手,同时也是最有魅力的研究对象。 在花斑鬣狗的社会里,雌性占有统治地位,地位较低的雄性鬣狗臣服于地位较高的雌性。在没有外界干扰的生态系统中,花斑鬣狗通常是以社会团体的形式群居在一起,即所谓氏族。每一氏族可包括30个或40个成员,纳库鲁湖的鬣狗氏族共有80个。雌性鬣狗自出生后就一直留在本氏族,而雄性鬣狗长到两三岁就离开了原来的团体。鬣狗的公共巢穴一般是在白蚁丘或排水沟的底部挖出来的——这是本氏族的社交中心,居住着属于几位不同母亲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幼仔。雌性幼仔一生下来就能得到一个低于母亲的等级。由一只雌性鬣狗,一般是地位最高的或体型最大的担任女家长或氏族首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57739.jpg

从山上眺望纳库鲁湖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68551.jpg

高处看湖中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78801.jpg

树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288535.jpg

准备

离开纳库鲁国家公园,我们就到了肯尼亚的另一个国家公园“地狱之门。绿家园每次生态游都会做一张折页介绍所去之地的风情和行程。在这次的折页上有关”地狱之门“这样写到:地狱之门不乐是因为一个似乎是从天而降的石柱而著名,它的亮点在于那个隐蔽在树林中长约十几公里的地狱之沟,没有去过地狱之沟就是枉来一趟地狱之门了。

要想去看地狱之门,可以坐车进去,也可租自行车骑进去。几个自认为身体强壮的人租了自行车,他们要领略一下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与野生动物擦肩而过的感觉。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01442.jpg

在地狱门外吃中饭的旅馆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12317.jpg

进入地狱之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29567.jpg

地狱之门标志性的石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42051.jpg

 

柱状结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52285.jpg

柱状结里

地狱之门:古火山地貌形态。大片柱状结里,所以山体是陡峭的,柱状结经过地层祈皱,所以破碎而多样。还有三处独立的石柱。估计是火山喷发时留下的的坚硬的,岩层核心部分。所在才呈现出独立的柱状的岩体。

生态学家徐凤翔看着这三个独立的石柱想象着:火山活动过程、柱状结里、冷却、柱平均、地层强折皱、变质岩石灰岩。这是边缘,空隙,溶岩,分化留下的三个石柱,太有意思了。火山地貌形成的,成为地狱之门

据说我们刚进门第一大石峰被选择为攀岩地,我们当时几个人都认为这么珍惜的岩体不应该允许攀岩,应很好的保护。在其他地方可攀,这三个石峰不应破坏。

同行懂地质的沈建说,这些结里明显地是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发时形成的形态,现在还可看出多孔凝固的宣武岩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65082.jpg

走进地狱之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77598.jpg

往地狱走着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391114.jpg

走进了“地狱”

徐凤翔先生对这样的地质形态还有的解释是:水流的力量,造就了火山地层在大自然的海向层级,海平面抬升。这里是典型的水平升。水托上来的。岩层一层一层的,是大自然自然而然地历史变化中的壮举。水平抬升以后,水流冲击力,本来岩石空隙地,水流沿着裂隙穿着流而下。实际上就是水道,然后就到了侧面的沟。

大的袭夺过程,造就了大的深沟。初步估计,深沟有20米以上。水平面层次很多,数一下,十公分就有十层左右,按20米算会有多少层。有的一层是细沙,有的是粘土,也有的是石块。这是多少年代的成长。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04035.jpg

层层叠叠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16160.jpg

沈建向我们讲着这些层的形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27051.jpg

徐先生在石缝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38817.jpg

火山石上长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49848.jpg

感受“地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60957.jpg

拍“地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72051.jpg

站在“地狱”里的我们

   火山喷发后,被水冲击成的神奇还有小瀑布,相当于大的柱状结里的裂隙。一线天大多是这样的。这里据我们估算大概有15米高。

    这就是肯尼亚的“地狱之门”。其实我们绿家园生态游2007年“十一”去过的重庆武隆的天坑地缝世界遗产地,和这里很像。不同的是我们那里的水比这里可多多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83785.jpg

重庆武隆地缝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495254.jpg

重庆武隆地缝里的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511207.jpg

“地狱之门”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29389521395.jpg

生活在“地狱之门”的孩子

   明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叫纳瓦沙湖,湖上一个生活着成群野生动物的小岛,那里据说还能看到鱼鹰捕鱼。我能拍到吗?想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