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追寻野生动物的足迹之十

标签:
杂谈 |
对大象的临终关怀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2-24 汪永晨文图
2011年7月31日,我们是在肯尼亚印度洋边的蒙巴萨度过的。
今天是我的生日,昨天中午,同行的朋友们给了我一个惊喜,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给我过了一个由非洲黑人朋友唱着歌送来蛋糕的生日大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745284.jpg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772315.jpg
李星燕摄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783550.jpg
俞新滨摄影
浪漫而有诗意的景色,朋友们的爱,我想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关于蒙巴萨,在美国电影《甜心辣舞》插曲中这样描述着:
在蒙巴萨我度过了一天,
只有一天,
但从那以后,
我永远记得蒙巴萨,
我感觉到蒙巴萨海滩的湿热,
非洲的大海和天空。
最初我只看到大海如此湛蓝,
滚滚的浪涛拍击着珊瑚,
而你突然从飞溅的浪花中显现,
大笑着来到岸边,
把一只雪白如瓷的贝壳微笑着交到我的手中,
我抚摸着白色的贝壳,
有些粗糙的表面,
仿佛你来自大海的血肉,
我感觉到脸上炙热的风,
在你的怀中,
你带我入浪,
在浪花下面我感觉到你的力量,
那样温暖,
充满海的咸涩,
当夜幕降临,
浪花终于退进海湾,
只有泡沫摇动,
睡梦中我只听到远处豹子的吼叫,
我再一次温柔的抚摸你
在蒙巴萨我度过了一天,
只有一天,
但从那以后,
我永远记得蒙巴萨,
我感觉到蒙巴萨海滩的湿热,
在蒙巴萨我度过了一天,
只有一天,
但从那以后,
我永远记得蒙巴萨……
蒙巴萨面临印度洋的海岸线上,有绵延漫长的白色海滩,有一望无际的湛蓝色大海,有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 。
绿家园生态游,和一般旅游不同的是,我们更希望在旅游中和大自然交朋友。这也是绿家园成立时就给自己定的宗旨: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生态游是实现这一宗旨的方式之一。
所以,在我们开创的大巴课堂上,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也都是学生。每个人都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朋友们。那一刻,我们分享的就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还有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理解和亲情。
这样的旅游是很过瘾的。而且会长久地记在心里。因为有的不仅是景还有情。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833784.jpg
肯尼亚旅馆里的荷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842534.jpg
退潮时蒙巴萨的海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851675.jpg
天海相连在非洲
今天站在蒙巴萨的印度洋边,我就想,我在写这段时一定要把印度洋好好写一写。因为以往这么近距离与它交往的机会毕竟太少了。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411.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属海的面积为7342.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印度洋的平均深度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39.9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872.4米。其北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为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南为南极洲。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860518.jpg
非洲的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0869643.jpg
透过船底的玻璃看到的海里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236065.jpg
透过船底的玻璃看到的海里(沈孝辉摄影)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034440.jpg
在非洲的大海里
印度洋在古代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最早见于古希腊地理学家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历史》一书及其编绘的世界地图中。“厄里特里亚”(ERYTHREA)希腊文原意为红色,全名意为红海。
而“印度洋”这一名称相对出现得较晚。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彭波尼乌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绘的世界地图上也使用了这个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则是在1515年左右,当时中欧地图学家舍纳尔编绘的地图上,把这片大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此处的“东方”一词是与大西洋相对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寻找印度,便将沿途所经过的洋面统称之为印度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中,把“东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东方的”,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045112.jpg
印度洋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英文名称:Indian Ocean
法文名称:Océan Indien
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联结。印度洋的轮廓为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为界,与南冰洋相连。
印度洋的主要属海和海湾是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莫桑比克海峡等等。
印度洋有很多岛屿,其中大部分是大陆岛,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 群岛等。留尼汪岛、科摩罗群岛、阿姆斯特丹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为火山岛。拉克沙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查戈斯群岛,以及爪哇西南的圣诞岛、科科斯群岛都是珊瑚岛。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061878.jpg
他为我们撑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071675.jpg
海边市场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092315.jpg
海边市场(沈孝辉摄影)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着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故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由于印度洋与亚洲大陆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印度洋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C。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故被称为热带海洋。
7月31日,我们乘坐玻璃船在印度洋里畅游。
所谓玻璃船,就是船底有一块玻璃,通过这块玻璃可以看到和拍到海中的鱼。
我们也进到了印度洋里,高低不平的海底,一会儿让我们站起来整个身体都暴露着。一会儿,又让我们使劲伸腿也够不着海底。玩疯了的我们,被海水呛着,凭风喊着,像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223690.jpg
涨潮后叶间的小舟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258175.jpg
骆驼走在海边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268487.jpg
海边的微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281018.jpg
在印度洋边的绿家园生态游
2011年8月1日,我们乘飞机回到内罗毕,然后继续穿越东非大裂谷到肯尼亚的另一个国家级动物园安布塞利。
从蒙巴萨到内罗毕,空中经过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通过飞机上的窗户我们拍到了乞力马扎罗。看乞力马扎罗山是之前,这是绿家园生态游中的每一位都在想的,我们也拍到了。但是,再怎么想也没有想到非洲第一高山的山顶,雪这么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291143.jpg
在飞机上寻找乞力马扎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02659.jpg
飞机上拍到乞力马扎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12722.jpg
空中看沙
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大自然,到底有多少是人为因素,还在人们的争论中。不过有一点是达到共识的,那就是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一直在特别强烈地呼吁着,国际社会老在指责我们中国现在是碳排放大国。而我们中国的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退缩,江源干涸却少有人关注。
2011年8月1日,在飞机上看到窗外的乞力马扎罗,再次勾起了我对青藏高原和世界上那些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小岛国的忧虑。特别想到了那里的原住民,他们至今过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简单的生活。却要承受比他们富裕的发达国家所造成的影响。
这也就是当今世界,谁能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问题?一次又一次花巨资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真的可以解决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这个世界级的问题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24268.jpg
去找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34784.jpg
去找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71972.jpg
路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46784.jpg
路遇
今天,我们又走在了东非大裂谷里,车窗外干旱的非洲让人看了同样揪心。2011年8月9日,就在我们从肯尼亚回到北京的那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非洲60年大旱,百万平方千米大地的亿亿万万生灵,挣扎在生死线上。号召大家请把您的求雨帖子再发。如果旱灾解除,难民就得救了。
2009年我在意大利参加国际环境记者年会时,大会有一个全球性的“气候见证”活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些愿意作为见证人的志愿者,讲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冲击。
那次来自肯尼亚的奈丽作为 “气候见证人”的介绍上这样写着:来自肯尼亚的西部,是一位农民。她说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肯尼亚动物大迁徙的时间,但是去年很多动物在迁徙时死了,因为干旱,没有水喝。
奈丽在那次国际环境记者年会上的见证发言中说:“现在的肯尼亚,雨季的时间发生了变化,以前全年都是雨季,我还记得家乡在大雨中庆祝圣诞节的喜悦,但是现在圣诞节常常是干燥的。我住的地方本来是高海拔地区,天冷,蚊子不能生存。可是现在,蚊子出现了,疟疾也来了,有人因此丧命,二三十年前,我可从来没有听说过。”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84565.jpg
扫拍的沙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395128.jpg
荒原中的家牛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04393.jpg
荒原中的家羊
在网上找有关肯尼亚所面临的生态灾难时,我还看到了这样一些说法:
肯尼亚虽然是号称野生动物的天堂,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但是近百年来在人类过度开发下,人与野生动物争地的结果,使肯亚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国家公园并不能完全保护到动物,因为国家公园是一个看不到界线,动物经常会跑出园区,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计,人与动物的冲突就因而产生。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附近的当地人希望能进入国家公园牧牛,或是种植小麦,造成当地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观光客对肯亚经济与野生动物有帮助是肯定的。可是观光客对生态的破坏也很惊人,公园内的旅馆造成的垃圾、砍伐树木当柴火、废水排放都对生态产生破坏。观光客的旅游车也是问题,观光客太多会造成问题,特别是车辆行驶在草原上破坏更大,有些不守规矩的车子,直接开入草原,让旅客能更接近动物,但会惊吓到动物也对草原造成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更大。观光客购买木雕品,使当地民众大量砍伐树做雕刻也造成生态上的负担。由于观光客大量拥入,使野生动物的习性改变。
一九七八年大批的索马里难民进入肯尼亚,他们用现代化武器,杀死所看到的所有野生动物,大象的数量约只剩下十万头,已经被猎杀了百分之四十。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15753.jpg
前面的车过去之后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25253.jpg
路边的母子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36518.jpg
手里拿着棍的马赛人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46722.jpg
路边的买卖
在肯尼亚时,我们的司机高敦也告诉我们,虽然肯尼亚政府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在反盗猎和动物保护,可是在盗猎者无情的猎杀下,野生动物濒临绝种,黑犀牛已几乎绝种。到了一九九零年,肯尼亚政府使出杀手锏,凡是盗猎者被现场捉到,可当场将盗猎者杀死,而且惩罚也越来越重。这样,盗猎的情况才略为降低。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59284.jpg
路边的大树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73456.jpg
荒原中的旅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84050.jpg
合欢树下的大象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495784.jpg
大象向我们走来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05659.jpg
母子
8月1日下午,我们到了安布塞利国家公园。初到这里,我们把大象的一个举动误认成了大象的安乐死,进入临终关怀状态。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18143.jpg
以为大象病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30128.jpg
以为它是找这个地方结束自己
就在我们真的还沉浸在惋惜之中时,就看到了刚从泥潭里走出的大象,怡然的领着幼象踱步从我们坐的越野车前走过。它们身体上深湿两种颜色,才让我们对刚才的无知感到可笑。蹲在泥里,是人家大象在泥浴呢。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42018.jpg
泥浴后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54534.jpg
一家子吗?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65456.jpg
荒原里的枯树
安布塞利体型巨大的草食性动物大象真不少。在两个半小时内,我们就看到六,七群,三十只左右的象群。那里的大象与人类可以在五到十米近距离之内接触。
生态学家徐凤翔在这里还观察到,非洲象,在丛林地带也显著存在。豆科的刺槐乔木被大象啃食树皮后,成片枯倒。
我们今天下午到安布塞利的两个半小时里,看到的除了成群成群的大象,还能数上野生动物十多种。这让我们再次感慨着肯尼亚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肯尼亚还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关爱动物、喜欢大自然的人们前来旅行。这是人家的优势。那我们中国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优势我们在保护吗?这可能是另外的话题了。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75893.jpg
大象的伙伴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85956.jpg
起飞前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595581.jpg
非洲冠鹤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606800.jpg
昂首挺胸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618050.jpg
蚂蚁窝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628362.jpg
树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640268.jpg
非洲羚羊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649487.jpg
暮归的斑马
http://222.35.143.90:8088/uploadFiles/2012-02/1330081659597.jpg
和谐相处
明天,我们还会在野生动物这么多的安布塞利和野生动物一起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