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着有色眼镜走进希腊

(2007-10-29 10:03:16)
标签:

人文/历史

环保/人文/历史

分类: 环境时评

戴着有色眼镜走进希腊 

汪永晨

 

6月5日中国奥组委正式起动志愿者项目。志愿者,在历届奥运会上都是重要角色。

2004年希腊奥运会之前,全世界的媒体,包括中国媒体对雅典奥运会的准备工作做了很多批评。因场馆建设进度太慢还受到国际奥委会黄牌警告。旅居美国的中国学者柳元说他是戴着有色眼镜下飞机的。然而,从他踏上希腊的国土,走进第二天就要开幕的奥运会所在地,他觉得自己耳目一新。

 

志愿者带给你了亲切感

 

柳元下飞机后的第一个感觉是:希腊的机场一点都不夸张。他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并很快就过了关。和柳元一起踏上这片国土的当时还有不少大国、小国的运动队,每个队的过关都是井井有条。

接待柳元的小伙子叫比利,是雅典大学建筑系的学生。车从机场开到城里这位志愿者给柳元讲解了一路上看到一个又一个雅典的古建筑。柳元说,这位志愿者不仅仅是一名翻译,也不仅仅是把你从点A带到点B,他自身的知识让你随着他的介绍不由自主地产生对这个城市的亲近感。柳元说这虽然和他本身的修养有关,但还是可以听得出来他是经过训练的,他的讲解从奥林匹斯山讲到雅典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从城外的路到雅典的历史。

柳元住进位于雅典近郊中产阶级的社区。因为那里还从来没有住过中国人。所以从他一住进去,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就来敲门,有人告诉你去哪儿买东西,有人告诉你看比赛怎么乘车。柳元的感觉是,整个社会从小孩儿到老人好像都变成了志愿者,他们所住社区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代表雅典在接待远方来的朋友。接待中,每个人又都掩饰不住自己作为希腊人的骄傲。而他们为所做的这些,不是政府的安排是发自他们的内心。

 

奥运会时的交通

 

堵车可能是很多国际大都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举办大型活动时。希腊奥运会期间,所有的城市马路中间的主干道都是奥运会的专门通道。开车进这个通道必须持有奥运会工作人员的牌照。每个路口有监视器,一旦被发现违规,没什么可说的,罚款100欧元。

在雅典,柳元开始不太明白,怎么满大街的人一个个都把看比赛的门票挂在脖子上。后来才知道,奥运会期间马路中间的路被奥运会的车占了,政府鼓励老百姓和参观者使用公共交通。他们的鼓励不是口号,也不是禁什么车上街,而是凡看当天比赛的人,只要把票挂在脖子上乘坐公共交通,不要钱。志愿者也是以身上挂的牌子为证乘车一分钱不花。这样一来,公共交通的运力得以充分发挥。

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历史上参赛人数最多,记者人数也是最多的一次。能把公共交通的潜能发挥出来,的确是特色。亚特兰大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美国人的交通习惯是自己开自己的车。结果就是从你停车的那个地方至少还要再花半个小时,才能走到比赛场地。而在希腊,看完一场比赛,再去看另外一场,转场的时间也就十分钟左右,而且都是通过公共交通解决的。应该说,公共交通发挥出的效率,表现的是整个城市的组织能力。

希腊奥运会项目总监比利的小女儿正在上高中,一天她主动要带柳元出去玩。希腊地铁的进出口就是一个柱子,空间很大,有两米多宽,附近有一个划卡的地方。坐地铁时,小姑娘就在划卡的地方划了一下。她对柳元说:“你有今天比赛的入场券不需要买票,我没有,需要买”。柳元说:没人管吗?回答:不用。

一张地铁票,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义务,。能做到没有人验门票这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个民族多少年积累下来的一种自觉性。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做给自己看的。

柳元说,纽约地铁的门口是:过每一个关卡都像进监狱一般,巴黎则更是严加把守,我们北京,门口检票的不只一个人。

希腊奥运会让柳元会永远珍藏的实物其中有—张是交通图。

希腊奥运会期间,只要你挂着奥运会的入场证,就会得到一张交通图,上面用各种文字介绍着希腊的交通网络系统。看什么比赛坐什么车的路线、每天各场比赛的时间表、有问题了怎么打电话。这些图是由当地的小孩儿发的。如果“老外们”坐在公共汽车上手上没有交通图,也会有人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拿到。

“您要不要交通图?”这一友好地询问惯穿着奥运会期间的每一天。

  

玛丽皇后二号”开到爱琴海边

 

希腊奥运会期间,世界最大的豪华邮轮玛丽皇后二号开到了希腊的海边。这艘豪华邮轮上有四千多个房间能容纳7000人的吃住。与此同时在国际邮船公司的协调下,另外七八艘邮轮也在停在了希腊的港口供游人使用。这个港口离市中心并不近,相当于从天津到北京的距离。不过地铁一直修到了海港,进城,看比赛都非常方便。所以豪华邮轮成了奥运会期间的临时旅馆。

希腊是一个小国,雅典也是一个不太大的古城。奥运会要接待多少人?除了民间以外他们有多大的接待能力?他们初步算了一下的结果差不多是要盖几十座五星级的宾馆才能接纳这些游客。当然,对于希腊经济实力来说,建不是问题,但是奥运会之后怎么办?造成资源的浪费怎么办?算了半天后比利想,希腊是个船国,能不能用动态的旅馆解决游客的住宿。结果是他们没有对旅馆进行任何投资,就靠这些邮轮,不光是到此一游的游客的问题解决了,包括一些特殊的人,像美国NBA明星,还有美国老总统布什。不少来看比赛的美国人,赛后又坐上玛丽皇后二号,从地中海回到美国。

在雅典,奥运场馆没有一处是按照标志性的建筑物去建的。奥运村的建设更重要的用途是奥运会之后解决低收入人的住房问题。奥运会之后,凡是低收入的人都可以申请。这些建筑不仅是给这座城市增加了活力,同时也解决了社会平衡问题。因为这么大的项目,是纳税人拿的钱,那就应该为国家的穷人增加福利。

希腊人很务实,不好大喜功。。奥运会需要很多体育场馆,有些比赛场地就只为奥运会所用。比如棒球之类的体育项目,希腊人平时是绝对不会玩的,那棒球场赛后没用了怎么办?

希腊为雅典奥运会建了一个新的机场,原来近郊老的机场废弃了。老机场有跑道、候机楼、候机厅。这些被废弃的地方经过改造,承纳了六个项目的比赛。而这些比赛场馆都是临时建筑。奥运会之前,有不少报道指责希腊人:这个馆完不成了,那馆还没建好。希腊人说了,我们没有这个钱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管什么场馆,只要能在比赛中按照奥林匹克的要求进行比赛不就行了,看比赛,不需要多豪华。

结果是,这些场馆用得非常好,座无虚席。奥运会结束后,这六个临时场馆都被拍卖了。买下它们的人把临时场馆拆了,想盖什么就盖什么。这是这一改,一临时的举措,政府得到的是建场馆时投资降到了最小,赛后还回收了资金,一举两得,不能不让人佩服。

 

奥林匹克是一种精神

 

希腊人举办奥运会没有建一座所谓的标志性的建筑,他们认为花那么多钱,对奥运会来说起什么作用?表现民族精神就一定要用标志性建筑吗?做什么事,成本是多少,是要精要细算的。

希腊地铁是奥运会召开前三年才建成的。修建时,在一条延线上挖出了很多古迹。后来修建者就把每一处古迹都变成了一个交通上的博物馆。如今像古罗马时期贵族的澡堂这样的古迹,在希腊的地铁站里透过玻璃档板乘客就可以看到。没有多少马赛克,没有那么多壁画的辉煌,站台,车道及两旁的古迹把一个城市的文化表现了出来。这个国家的人民就是这样把对文物的关怀与表达和奥运会联系在了一起。

在希腊,地铁站里也见不到一个商业广告,包括公共设施,所有的宣传都是有关奥运的。这样不是少赚了很多钱吗?他们的解释是:各国有各国的做法,不一定都要照着美国人搞的商业化的那一套。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个城市举办完了之后,它应该能变成一种精神,并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使得国民素质有所提高。希腊有几千年的文化,有责任净化奥林匹克精神。对我们来说,这比体育比赛上拿多少金牌都重要。

柳元在希腊和奥运官员聊天时,常常会听到他们在说每一个工程花了多少钱,欠了多少债,而且不停地告诉人们我们的市民在欠债。不过他们心里也有数,奥运会之后,按照他的计划把那些场馆卖了,邮轮走了,所有资金收支能基本持平。

希腊是一个小国,它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是体育强国。2004年在雅典举办奥运会,是多年来第一次在没有多大经济实力的小国举办。奥运会期间,中国派去的很多记者,就像追星族一样追着金牌跑。当然这是一个体育盛会,不过其它国家的报道更全面。英国的一个女运动员在跑女子3000米项目时本来呼声非常高,但是跑了几圈后她觉得没有希望拿第一了就退出了比赛。那天,英国很多报纸的头版头条登了这条消息,并一致批评这个运动员。并不是没有得到金牌,而是说她丧失了奥运精神。不过,那天我们中国的报纸仍然是胜者为王败者寇。

马拉松是奥运会的最后一个项目,最后冲刺时巴西的选手被撞了一下结果落到第三名,意大利拿了第一。但是第二天所有希腊报纸和西方媒体报道的都是这个第三名,认为他表达的是马拉松的精神,是奥林匹克精神。

从希腊举办奥运会,到今天我们中国奥组委在北京起动志愿者项目,我想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个城市举办完了之后,是否能变成一种精神,并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使得国民素质有所提高?2008年,看我们中国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