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交流艺术需从心开始
(2012-09-10 14:48: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课堂交流艺术需从“心”开始
以身说法,凸显童真之心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中生大多童心未泯,稚气未脱,他们最想交流的是自己或身边的事,是能引起他们想象的事。因此,教师要有童心未泯的情怀,在生活中要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主动分享身边的事,丰富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童趣、童心。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英语交流能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激情将被点燃,交流的源泉将被激活。在交流中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叩开学生的心扉,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因为它最易贴近学生的心灵。童真离不开游戏,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平添了几份童趣,为交流注入了智慧和活力。当然,教师本身也应提升内涵,夯实学科素养,以一颗童真的心润泽学生的心灵。童真的心还表现在师生交流时的志同道合和真诚包容。对英语交流尚有困难的学生,要真心接纳、舒缓节奏,激发童趣,然后再做示范,让学生效其言、仿其行,与学生真心交流,这样既激发了交流童趣,又拉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促进了师生友谊。
价值引领,体现善爱之心
课堂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和谐统一。价值引导是方向,是舵标,是学生成长的旗帜,它不仅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主动建构,还引领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价值引导,就必然产生相应的自主建构。英语课堂不是句型操练的流水线,而是有人、有心、有爱参与的语言交流文化场所。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一切情境和辅助条件,引导其用英语思、说、问、答,让其在交流中发现价值共鸣。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才想说、敢说,也善于说。刘铁芳教授说:“人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正面而又善良的人性的种子,……只要有恰当的机缘,这颗种子就能够苏醒发芽。”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用英语营造善爱情境,用善爱之心搭建学生用英语交际的平台,想必会取得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结构整合,展示唯美之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语单词、词组和句型本身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结构之美,如果我们能以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丰富的表情诉之以声,学生定会融入其中,潜移默化,享受结构之美。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学生爱美之心来参与创造结构之美,构建不同句型,整合不同结构,归纳常用词组,梳理同质语法,进而增强学习能力,沉淀语言素养,为进一步交流作好铺垫。如果学生能不断尝试以正确的结构、纯正的发音、舒缓的语调表达地道的英语,成功之喜悦是不可估量的。同时,教师也应优化课堂沟通技巧,美化课堂结构。比如:在问答式交流结构中,对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逐步引申,凸显美境。在任务式情境结构中,教师要格外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不断给予学生好得评价、美得享受。提倡学生用发散思维交流观点、袒露心声,并不时地给予其肯定的微笑,孕育和谐之美。
舞台创新,彰显聪慧之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要使学生善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自主建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放手、敢于放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听、声情并茂地说、津津有味地读、畅快淋漓地写,从心底产生用英语表达的愿望,从而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内化语言结构,同自己进行交流,形成观点、想法和思路,再分享他人,达到交流的目的。
课堂作为交流的舞台,学生才是其真正的主人。会交流的教师一定是学生的忠实听众,乐于成为舞台的幕后人和守望者,让师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此乃和谐教育的特征。比如,每节课前两分钟,先让一个学生上讲台,用英语讲一个笑话或一个小故事,有时让学生讲一个谜语供大家猜,这样既活跃了气氛,也让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从课堂的一开始就拉开序幕。只要教师乐于听、善于听,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将不再有困难。同样,在每节课的结尾的五分钟,我也让学生对本节课总结概括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或者对疑难问题讨论、提问。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实践运用,课堂交流定会高效达成,课堂生成定会处处开花。
英语因交流而出彩,因共鸣而生彩。交流渗透人文涵养,沟通浸润艺术素养。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