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刍学习心理学

(2008-09-05 12:39:44)
标签:

反刍

学习

心理学

教育

分类: 杏坛远观

“反刍式学习方式”是人类最基本和最早自觉运用的学习方法之一。“反刍”的语义是: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通称倒嚼。以此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地追忆、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人类的学习行为不是一次性行为,认知是一个过程,中国古人说:“书复读其义自明”,“温故而知新”,“熟读深思子自知”,等等,都是对于反刍式学习的同义表述。从语义上来说,反刍的同义词就是:反复学习,回忆,回顾,反思。“反刍”既是学习行为的技术,也是心理学习的行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反刍学习不应当只是一种单独执行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类型,它应该是各种学习方式中的组合使用方法。或者说,反刍学习只是一种小型的学习技术,它依归于结合其他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当你善于运用它时,它就成为一种高级的有效的学习技术。

对于反刍式学习方式的学理证明,中国人过去只有经验式的感悟,缺乏系统的阐述,更没有心理学的研究。所以我们今天对于这个人类最基本之一种学习方式,很需要进行“现代更新”,首先要进行学习心理学的论证,同时予以现代学习论的方法重构,即必须建立一种属于现代的“自主反刍式学习方法”。经过现代更新之后的自主反刍式学习方法,它就是“自主反思的学习方法”。

 根据现代心理学系统,我们可以知道,反刍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至少与以下所列举的心理学理论相关:联想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其中包括记忆心理学<又分支出信息处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思维和推理,问题解决模式,连接主义);艺术心理学等等。下面尝试对“反刍”进行心理学的解释

  联想主义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主张内省,直觉洞见和沉思回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联想和内省是很重要的心理反刍方法,创造心理学要求人们要养成习惯经常花一些时间去反省经验怎样左右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什么是最具影响力的经验,把人生的经验放在心里体验,使之酝酿发酵,从而产生灵感,即对经验和心理进行反刍,从一个念头到另一个念头进行连续性的回忆和联想。在心理反刍中形成智慧和感情的融合,产生预测,任意地复制和结合各种经验和思想。“诗人首先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特定的感觉印象的人,他经历过这种印象,并且能够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感受它,就像这些印象是全新的一样……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有时突然唤起了一种让人无法自制的联系,把我完全带回到过去,特别是把我带回了童年,以至于我完全丧失了对于现在时间和地点的感觉。”(史蒂芬 斯潘特)艺术沉思要求在平静中回忆自我的感情,西方强调“静观”,中国古人主张“虚静”,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才可以对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从而产生审美体验。无论是阅读或者是写作,都需要这样的心理反刍情境和心理反刍行为。现代心理美学对体验反刍有非常详尽的研究,包括体验生成,童年经验,崇高体验,孤独体验,神秘体验,归依体验和缺失性体验的心理反刍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从人类行为的条件制约与效应来解释学习的反刍原理的,通过“试误法”的反复操作行为,人类和动物一样,可以学习到反应联系,“一个反应会根据其与当时的情境相联系的次数,以及这种联系的强度和历经的时间长度的比例,与一个刺激产生更为强烈的联系。”(桑代克)这就是“效应律”和“锻炼律”。巴甫洛夫则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所有学习行为,只不过是一长串的条件反射。”赫尔则指出“行为由一系列或者一串相连接的习惯构成。”斯金纳指出“部分强化”引起的变化效果,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形成”理论,把复杂的课题分解为按逻辑顺序细分的简单的步骤,立刻给出即时性的答案(奖励),立即强化比延迟强化效果更好。由此而产生了近代的“控制教学法”。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带有立即强化的自我教学法得以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原理上广泛应用。

关于人类记忆心理学的研究,为反刍式学习提供了最有力的一些根据。识记、保持和提取三个环节的心理学方法,指引着人类依照记忆规律来学习,记忆规律本身就要求对经验和知识进行反刍。限时记忆,复述,过度学习,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试图回忆,过电影)等等方法,还有在提取策略中的联想追忆,推理追忆,再认助忆方法,都是反刍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关于记忆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引我们,在学习后一小时的遗忘律是56%,学习后24小时的遗忘律是66%,因此应当在学习后一天之内及时、立即强化复习,以反刍学习来对抗遗忘律。

信息处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典型的信息处理程序是这样的:

           ――存     储――   

    视网膜图像处理更多的处理再多的处理意识

“处理,更多的处理,N次再多的处理”就是反刍学习,通过反刍学习的N次处理信息,就是“存储的过程”,最后存储到意识即“长期记忆”中。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反刍学习中,我们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精细处理”,把新信息与我们现存的有组织的长期记忆联系起来,将其叠接到语义网中,即经过进一步的反刍处理使之变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我们就能牢固地掌握和记住这些内容和技能。这些精细处理的认知行为,包括“概念化”,“代表”方式(例如形象和词汇的双重形式存储,命题式),“概要框架”,“叙述重构”等等。

心理语言学则指出,“语言范畴化”就是一个从反复感知语言环境时直觉地转换生成母语的句法结构的,一个人的思维和文化是由他的母语词汇和语法规则塑造的,从表层语法生成转换为深层语法。因此,“语言的反刍酝酿”具有积极生成的意义,创造一个良好的美好的语言反刍情境和反刍感知方式,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现代认知心理学已经用以下一些概念表达来细致分析思维训练的心理学方法,这些方法都与反刍学习相关。“极度规范化”,“程序分块”,“检索”,“范畴化”,“正式操作”等等。计算机的推理程序就是一系列的“如果-则步骤”:“如果输入符合条件1,则采取行动1;如果不符合,则采取行动2。比较条件2和结果,如果结果大于〔小于〕或者其他任何情况,则采取行动3。否则采取行动4……存储所得的条件2,3……然后根据进一步的结果,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使用这些存储起来的项目。”这种思维学习方式就是反刍式的“试误法”。至于演绎和归纳、类比和比喻性的思维,在问题解决策略中,需要反复的试误、比较、分析寻找通道,前进或者后退,“最好从头开始”,退回到前一个目标或者行动,如果还有问题,则再向后退,一直回到原点。或者运用启发式的搜索策略,在追忆中搜求支持现存想法或者相反的信息,或者或然性的信息。所有的问题解决过程构成了一系列的心理追忆反刍行为和技术操作反刍学习行为,涉及到条件的反刍,知识和信息的反刍,经验的反刍,观点和思想的反刍,过程的反刍,计划的反刍,检测结果的反刍,因果关系的反刍,方法论的反刍等等。

上述解释已经涵括了传统反刍学习和现代反刍学习的基本心理学原理,举其荦荦而已,不予详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