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波伏瓦及其当代的意义”学术研讨会

标签:
研讨会波伏瓦女性主义存在哲学第二性南京大学文化 |
分类: 公开交流 |
(与西安外院张平教授共同主持一场会议)
(讲座后与南京大学师生交流)
波伏瓦百年重新发现“海狸”
转引《东方早报》2008年11月14日石剑峰报道
生活的西蒙娜
还是思想的波伏瓦
低估的波伏瓦
把她当作一般女作家
对于这位曾经深刻影响世界女性解放运动的思想家,学者李银河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波伏瓦的影响力仅限于知识阶层,是个圈子化、学院化的人物,我们的普通百姓甚至女性都不会知道这个人。”而即使在学术界,“波伏瓦虽然是个经常被知识分子挂在嘴边的人物,但对波伏瓦专门的研究却又非常的少,这是比较奇怪的。”在李银河看来,波伏瓦的学术资源,特别是女性运动的理论资源,学术界还没有真正挖掘。
波伏瓦在出版界的“热”,在学术界的“冷”,在南京大学法语系系主任刘成富教授看来,只是显示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通病,中国学术界对包括波伏瓦在内的西方思想界的热情总是一阵一阵,目前波伏瓦研究并非显学。同济大学教授高宣扬也有这样的感受,他的观点是,国内对波伏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翻译、介绍阶段就停顿了下来,就算是研究者,主要还是从文学性来看这样一位女性思想家,“更多只把她当作一般女作家,是低估了她的价值。”高宣扬曾说。
所以,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当肤浅的阶段,这也让法语文学专家许钧感到失望,不过他把造成这样一种现状的原因归咎于三方面:“她的作品主要译自英语,文本质量有待商榷;其次,她被贴上了‘女权教母’的标签,影响了人们对她思想的深层研究;第三,在中国,她严重处于萨特的阴影下。”最终,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学术上的独特性往往被萨特和存在主义哲学掩盖,而如何区分波伏瓦和萨特在思想上的诸多分野,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重新发现思想家的波伏瓦而不是重写日常生活的西蒙娜故事,对新一代的女性和知识界,既有其价值所在,也是纪念这位20世纪伟大女性的最好方式。
链接文章:从第二性到Métro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