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药证直诀》中方剂的应用与《伤寒论》关系 节选

(2012-04-21 14:50:55)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钱乙本也是研究《伤寒论》的大家,重刻写许时有:“吾兄怀三,精通禁方,而其读书也,必自源达,深恶近代庸医妄论著,悉屏不观。尝论仲景书为医之圣,而仲阳乃幼科祖。然钱非实有缪巧也,盖亦熟张文而神明之者,八味金匮方也,去桂、附,以治小儿,后世不能难焉。” 地黄丸,现成药名为六味地黄丸,原方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精多,面色晄白,等。目内证……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熟地黄炒,秤八钱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世人以为地黄丸才是基本方,孰不知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为宗!钱乙聪明之处在于去炮附子、肉桂两味温补肾阳之品。《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现成药名为桂附八味丸或八味地黄丸。现成药中的金匮肾气丸附方乃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的肾气丸,简称济生肾气丸,是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 我又想起了那个小插曲。去年夏天,在百货大楼附近,看见乐仁堂的车上打的广告是“六味地黄丸,补肾不上火。”啊~哈哈哈哈~这是废话吧!本来就没有上火的东西,还去虚火呢,真是太可笑啦,只有业内人士才懂得笑话啊。当然,今天不以讲地黄丸为主,再讲就烂了。 泻白散,原方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洗去土,焙 桑白皮细锉炒黄,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泻白散由四味药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炙甘草,地骨皮为枸杞的根皮,清泻肺中虚热,桑白皮泻肺热,二者相伍为君,粳米、炙甘草益气和中,气足则津生。《伤寒论》中有白虎汤,白虎为西方,西方属金,肺属金,肺为太阴,太阴与阳明相表里。取“白虎”为名,实为借西方之神之名来制阳明之燥。白虎汤和泻白散虽方名不同,但组方精神极其类似。 泻白散在书中出现多次。治疗肝热,肺盛复有风冷,肺虚热,等。其实泻白散并非只可用于儿科上,但见肺热壅盛证,皆可用,无论虚热、实热,都可以化裁使用。比如,我喜欢在治痘时也用,不记得的请看我去年写的文章。 钱乙组方,用药味少,药味较固定,药力不峻,可以说是深谙仲景组方之精神,唯有不同者是仲景用药较狠,比如十枣汤、抵当汤,药力非常峻猛。钱乙对后世的重大贡献也在于其对于《伤寒论》研究上。世人皆知钱乙是幼科大家,行家才知钱乙本是伤寒学家。不学术地姑且较他类经方派。伤寒学的好与坏就看组方是否精当。 泻心汤,治小儿心气实,则其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 黄连一两,去须 上为末,每服五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方有争议,是只有大黄、黄连两味药,还是加上黄芩呢?其实这个可以随证加减,不必苛求。我们将泻心汤和大黄黄连泻心汤比较,前者偏心中,后者偏心下,大黄一味药的区别就看出病位不同。 小儿乃纯阳之体。儿科用药忌讳大热,比如“不可与温药大下之”。儿科用药更要注重药力不能太峻猛,所以钱乙对于经方的加减非常得当。钱乙所在时代,外感病中热证渐多,而仲景时代而是风寒证较多。所以钱乙发展了治疗外感热证的药物,对于解痉有突出贡献。 我觉得有一个有必要提下,就是食积问题。食积也分寒热。食积严重了就疳积了,虽说现在疳积的孩子很少,但是只要病机对上了,用于治疗疳积的方子也可以用来治疗食积。不一定就一定要给小孩子吃健脾丸、保和丸。《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胡黄连丸,胡黄连是比黄连还苦的药,主要功用是消疳积,清虚热。对于食积日久,腹胀,汗出,潮热,舌红,等症状,可以使用,这样治疗面更扩大了。胡黄连丸药物组成:胡黄连,黄连,朱砂。入汤剂可以,但是朱砂不能煮,可以等上二味煮好以后,汤凉之后,再把朱砂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