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莔璐中医
莔璐中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11
  • 关注人气:1,0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说清暑,你用对藿香正气散了吗?(支持原创,反对伪中医)

(2011-08-18 09:09:07)
标签:

中医

清暑益气汤

白虎加人参汤

竹叶石膏汤

藿香正气散

健康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又热则气泄,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外证头痛口干,面垢自汗,呕逆泄泻,少气倦怠,其大较也。有余4证者,皆后传变也。伤暑有兼伤风者,有兼伤寒者,有兼伤湿者,有兼伤食者,有冒暑饮酒引暑入内者,有纳凉巨室者,暑不得反中入内者,有手足搐搦名暑风者,有手足逆冷名暑厥者,有昏不知人为中暑者。”这是《医方集解》中对于暑邪的性质和转归的论述,很详细。我们通常说的“中暑”只能称之为“伤暑”,根本没有中医学上“中暑”的严重程度。也有医家将暑由轻到重分为“冒、伤、伏、中”四型。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暑多夹湿,暑多伤气。

    暑邪,顾名思义,只有夏季才会有,往往对应于我们中医学说的夏和长夏。

 

    首先,重点说说暑天的病症和辨证治疗,今天从汤证开始。然后我们再说几个简单的清暑方法。清暑方法必是由前面的理论所支撑的。

   (一)  香薷饮证

    香薷饮由四味药组成,香薷、厚朴、白扁豆、黄连,用于治疗暑天感冒。主症见恶寒,皮肤蒸热,头疼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这方子很常用,也很简单。李时珍曰:“有处高堂大厦而中暑者,缘纳凉太过,饮冷太多,阳气为阴邪所遏,反中入内,故见头痛恶寒之证,用香薷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则愈。”香薷又称为“夏月麻黄”,其发散风寒力弱,易夏季使用。现在看来,多是由于久处于空调房中起病。古人也意识到了该证病机确实如此。

    变方,去黄连,名为三物香薷饮,治疗伤暑呕逆泄泻;去白扁豆,名为黄连香薷饮,治疗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下血;去黄连,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祛暑和中;去黄连,加茯苓、甘草、宣木瓜,名曰六味香薷饮,治疗中暑湿盛证。

    (二)  李氏清暑益气汤证

    该清暑益气汤来来自于李东垣《脾胃论》,由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变方而来。药物组成有:黄芪、人参、炒白术、苍术、炒神曲、麸炒青皮、陈皮、炙甘草、麦冬、五味子、酒炒当归、酒炒黄柏、泽泻、升麻、葛根、姜、枣。

    名为清暑益气汤,却用李氏擅长的甘温除大热之法。其主症,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困重,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脉虚。

    从药物组成可以看出此方必是长夏时节用的。二术并用,燥湿健脾;参芪益气固表,为防金病,佐以麦冬、五味子,也可以看作是方中含生脉散;黄柏以泄热滋水;青皮平肝破滞;当归养血和阴;神曲化食消积;葛根解肌生清止渴;泽泻泄热降浊;陈皮理气燥湿和中;甘草和中。

    总结下,李氏清暑益气汤用于脾胃素虚,外感暑湿证。

   (三)  王氏清暑益气汤证

    清暑益气汤出自于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可见是温病学派的方子,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王氏清暑益气汤证应属于气分证范畴。从伤寒学角度讲,应该属于阳明病范畴的。

    我们看药物来分析方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方中西洋参好西瓜翠衣为君;荷梗、石斛、麦冬为臣;黄连、知母、竹叶为佐;甘草、粳米为使。

    从药物可以看出,王氏清暑益气汤证中没有湿邪为患,而是外感暑热,气津两伤,症多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气津两伤严重程度大于外感暑热的程度。

    再说下石斛的问题,入汤剂用金钗石斛就可以,铁皮枫斗太贵了,没有必要。有外感病时绝对不能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因为石斛敛邪。

   (四)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论》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70条下:渴欲饮水者,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根据以上原文,可以看出,白虎加人参汤主症是发热、汗出、舌上燥、口渴、或伴见恶风,脉洪大。

    白虎汤由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组成,白虎汤本是治疗阳明病的主方之一,从温病的角度看是治疗气分实热证的。白虎汤辛寒清热力峻。白虎加人参汤,比白虎汤多见一味人参,可见气津损伤程度更重。我们再拿上面的王氏清暑益气汤与白虎汤和白虎汤加人参汤方比较得出:白虎汤为最基本的方剂。王氏清暑益气汤和白虎加人参汤都由白虎汤变化而来。王氏清暑益气汤中气津耗伤重而暑热轻;白虎加人参汤中暑热重而气津耗伤轻;白虎汤的热最重的,而气津耗伤最轻。

   (五)  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石膏汤,在这特指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甘草、麦冬、半夏、粳米、姜。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还是由白虎汤加减化裁而来,白虎汤加人参,去知母,兼粳米用量,加竹叶、麦冬、半夏。原方治疗热病后,余热在肺胃,胃失和降,气阴两伤。

    竹叶石膏汤症见身体虚弱,少气,干呕欲吐,或纳呆,口渴,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竹叶石膏汤证和王氏清暑益气汤证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气阴两伤严重,热轻。但是竹叶石膏汤证见干呕欲吐,加半夏和胃降逆。

    可见,伤寒学派用药精炼力峻,温病学派用药力缓善补。人参,在仲景时代是野党参,并不是现在的东北人参。我们考虑到价格、体质和时令因素,最好换成太子参。

   (六)  缩脾饮证

    缩脾饮,砂仁、草果、乌梅、炙甘草、白扁豆、干葛。看药物得知,此方燥湿力峻于李氏清暑益气汤,用于治疗暑月酒食所伤。

    夏季治疗脾胃病的首要原则就是治暑必先祛湿。

   (七)  六一散证

    现在恐怕没有口服六一散了,因为其泄热利水之力太强,不愧为寒凉派刘河间之方。我们都知道的防风通圣散就是刘完素的方子。

    六一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内服六一散,能通除三焦湿热,湿热从小便出,。如果过服,再加用生脉散。

    六一散,滑石和甘草以6:1比例入药成末。现在大多都是外用的,治疗痱子。

   (八)  五苓散证

    五苓散也是出于《伤寒论》,所以我们记住见是证即用是方。

    组方用药,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一般认为渴兼小便不利,才用五苓散。不渴兼小便不利,应用苓桂姜甘汤,即茯苓甘草汤。关于五苓散都可以再开篇文章论述,所以在此就不重点论述了。

 

    以上总结了暑邪为患的八种最常见的证型,其中香薷饮证、王氏清暑益气汤证极为多见,应重视。

 

    不知道从谁开始就以讹传讹,说藿香正气散可以治疗伤暑或者中暑。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其实,藿香正气散可以用,只是用于很特殊的证型,就是长夏时病,无热证者,用藿香正气散可以一并去除风、寒、湿。所以藿香正气散不是治暑的根本方,而是用于外感风寒湿证。所以某位同学伤暑后用藿香正气散,就成了她第二次伤暑的直接原因,就是被误治了。以前在相册中说过这一问题了,在此再提醒一遍,如果以后再犯这种错误,将没有我的责任了。

 

    下面我们说几个简单的清暑方法和注意要点。

    1.在王氏清暑益气汤证中,西瓜翠衣为君药,这个西瓜翠衣就是出去瓜瓤和深绿色瓜皮所剩下的那部分。我们可以利用西瓜翠衣来煮汤。西瓜翠衣50-100克,生薏苡仁(先泡,先煮)60-120克,冬瓜100-200克,喜欢吃荤的,可以加鲤鱼一条,一起煲汤,是夏季的祛湿清热佳品。

    2.西瓜翠衣也是可以外用的,用榨汁机打成泥,可以直接涂于晒红的面部或者身体上用作晒后修复。干性皮肤者可以加少许蜂蜜,最好是凉性蜂蜜,槐花蜜或者茺蔚蜜,等。

    3.不是人人都适合喝绿豆汤,脾胃素虚者,阳虚者,脾胃气虚者最好禁用。只有素体阳盛,无湿阻者可以用。绿豆汤,清热力过强,而没有祛湿力,容易造成腹胀,脾胃气虚。

    4.赤小豆、薏苡仁、莲子、粳米一同煮粥可以有效清热祛湿健脾,心烦者可加茯苓,实证长痘者可加茺蔚,津伤重者加葳蕤、百合、麦冬。

    5.开空调时间也不宜过长,在空调房中感冒了,可就喝香薷饮了。有需要剂量的可以来找我。

 

    总之,本人一直都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论医,掌握医学的人本来就是少数,掌握中医的人更是少数。也没听说过哪个中医大家能把中医道理通俗地讲出来,凡是通俗地讲出来都变了味儿了,电视上讲的、网上的诸多热门分享的养生文章,大多都是伪中医所为,不是我们这类人,所以养生文章的真伪还是需要你们自己去鉴别。有谁不满意,可以像熊蔓琪教授所言:“你写一篇文章来反对我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