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江瑟瑟半江红

标签:
杂谈 |
半江瑟瑟半江红
《美术报》2011年7月2日
■朱小钧 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副社长
http://s7/middle/4ed352f5ga736dd4d4a06&690
观何水法先生近年的创作,让我想起白乐天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红者,是其一向是以大开大合的构图、用色著称,画面满溢花木盎然怒放的气息;“瑟瑟”者,乃是我看到水法先生近年也画了一批颜色较清淡——如《吟龙》、《墨梅》、《素韵》、《池深风露香》等颇有传统文人画格调的作品,构图、意味都直追古人风度,故借“瑟瑟”形容之,虽碧色与墨色有别,其意境有相通处。
追根溯源,上世纪90年代水法先生在画坛以创新的花鸟画著称之时,人们多注意到“红”而“新”的画作,比如构图的“满”,画面上花枝充盈,颜色丰富斑斓,件件是反传统花鸟画尤其是文人画传统的。这或许是时代气息和个人气质结合造就的,因为现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领域无不以创新为标举,画坛也受到进化论的压力,倡扬打破陈法别出新意,而水法先生的枭雄之气,使得他敢于“壮士断腕”,决然放弃老旧的工笔、写意技法,创造带有自己符号的画风。
其实就用色鲜艳来说,古代的宫廷绘画、民间绘画中常有用色鲜明者,只是明清以降,文人画另开疏朗、写意的潮流。及至近代,岭南画派也是用色鲜明,可一向不为坚守传统文人画者认可。水法先生出自杭州中国美院,本是文人画大本营,可是他用色的大胆确是惊人,首先是不怕俗,无论画红色的海棠、紫色的辛夷、黄色的迎春都敢用艳色,而且各种颜色配比也大胆,红、绿、紫来者不拒,还用到西画用的复合色,都超出文人画常规。识者谓之“以色代墨”,正是他的创新所在,因为丛集的植株、密集的花朵正要配以这般颜色,才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就植物学来说,开花之时的确是植物生命最强劲之时。
水法先生以牡丹诸作广为人知,就花卉而言,牡丹虽然李唐时代天下贵重,可元明以来并不为文人所好,在民间却还是流行题材之一,盖有富贵之象征。水法先生所画牡丹红绿黄紫鲜艳丰茂,不可谓无富贵,可其最特出的是其中孕育的盎然生机扑面而来,颇有“夺人眼目”、“触目惊心”之处,延展伸张的花丛给观者视觉的冲击极大,一反传统花鸟画“静观”的态度,直夺观者的眼球。这有意无意也是应和了时代特色,如今人屋宇环境明亮,惑目影像众多,绘画要悦人耳目实在不易。传统文人绘画的用色、构图乃至装裱皆有不适之处,变才有生路,有活力。水法先生的绘画可谓占得先机,在画坛独秀绝非机缘巧合。
概而言之,新时期绘画其变、其新有时代背景和人格志趣重叠的作用。另外,如小说家阿城所言,1980年以来随着商业大潮,中国世俗民间社会再兴,牡丹素来是民间趣味的一大元素,水法先生的牡丹画而获盛名也有其渊源。尽管,牡丹并非其创作的全部。
水法先生传统功力深厚,早年跟随吴茀之、陆抑非求学之时就扎下根基,早期作品已非常人能及。可其心志不是寻常写意花鸟道路可以局限,之后开始尝试把笔墨和没骨用色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风格独特的技法特征,并逐渐开始画一些偏门题材,一反之前画家喜欢的兰花之类疏朗姿态的花木,喜好一串红、紫罗兰、迎春花、樱花之类小叶小花丛集的植物。处理密集丛生的树干、密密麻麻的花朵用到的是“微观笔墨”的相叠、相积、相破、相渗,有种种细节的呼应,超出一般写意画的用笔情调。再远观群英汇聚,气势逼人,有图样的新鲜之处,与传统花鸟画的结构大相迳庭,更是以其强悍的气势独树一帜。
最见先生功力的还是《诚斋诗意》、《紫气东来》、《红梅》这类大画,画家的豪气豪情正好配合大尺度,画面上枝条横生,花朵丛集,在世俗的喜乐之气质上更有股勃勃而生的意态,这正是他与一般画家的区别之处。
至于其近年画的《素韵》一类作品,或属于“中年好静”的年龄、心态的转变,亦可体味到当代文化氛围的背景已经和二十年前大不相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逐渐流行,回归传统的画风已成潮流。早年间水法先生爱画满幅,如今则长轴、尺方不拘,可见其画风的从容演变。
细细欣赏,水法先生这类用色素雅的作品也可分为两类,《木瓜》、《双芋》一类题材以白石老人之作蔚为大观,水法先生则纯以墨色描摹日常蔬果,简单几笔线条勾勒形状,再以墨团浓淡、深浅呈现蔬果的体貌细节,虽是小品而可见画家用水、玩墨的功力和天真的趣味,用心之处不在前人之下。至于《腊梅》、《竹》、《寒露将至》等,则在构图、画法上更为复杂,将此前他熟悉的构图、技法与传统格局融合无间,或取法古人半枝横斜之姿,或独树一帜截取花木局部之光景,偶有萧然疏朗的传统意趣,却大多有自我从容健朗的一贯风格,其佳作的笔墨之老道常让人于一片墨色中感受到浓郁的华章,可谓“于淡色中见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