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程记录(四)
2017年5月20日。
我们今天起了个大早,趋车前往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四世纪至十四世纪,历经一千年时间建造,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五层,紧凑联接,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壮观异常,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
又见敦煌剧组在莫高窟宣传

莫高窟“藏宝室石”匾牌

莫高窟塔楼
我对莫高窟的了解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舞剧《丝路花语》。当年舞台上飞天反弹瑟琶的形象,妩媚中透着清纯,浪漫中不失端庄。整台舞剧通过柔美的肢体语言,飘逸的衣衫裙裾,瑟琶的铮铮梵音,将古老的文化遗产演绎得既美丽又神祕。从那时起,我便对敦煌莫高窟充满了向往,一直憧憬着能走进敦煌,走进莫高窟。哦,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莫高窟石窟一景

莫高窟石窟一景
我们先是观看介绍莫高窟的球幕电影,尔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一个又一个石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介:一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室内大佛,大佛高三十五米,历经十多个世纪的岁月,其形象仍然色彩鲜艳、神态雍容、肢体基本完整。我抬头仰望大佛,不知是不是受大佛安详神态的影响,内心顿生一种安宁的情愫,心平气和,尘世的纷扰抛在了脑后;二是静卧于石窟中的巨型大佛。闭着双眼的大佛静卧于石窟中,她面容恬静、神态宁静、肢体平静,一副得道出世的仙态。讲解员说卧佛是结束轮回,得道出世,进入了修炼的最高境界。走出卧佛石窟,我想作为一介凡夫,大概无欲无求,随遇而安,也会进入内心平静的超然境界;三是藏经洞。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考古发现。但是由于慈禧的昏庸无知、清政府的腐败,根本没有把这一重大发现当回事,致使四万多册经书流落海外。这说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运密切相关,国运昌,文化兴,国运衰,文化亡。

石窟中的卧佛(用手机拍摄后期处理后的影像)

莫高窟藏经洞

莫高窟石窟一景

郭沫若题写的莫高窟匾牌

团队在莫高窟的合影

我在莫高窟塔楼前的留影
看了多个石窟,但我始终未见引我走进敦煌的飞天,正在遗憾之际,同团擅长摄影的戴老师在一石窟门楣上发现了一个飞天的残存绘画遗迹。我立即拿起手机拍摄,经后期处理依稀可见飞天曼妙舞姿,总算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但残破的飞天告之世人,敦煌的未来不容乐观,壁画在二氧化碳的侵蚀下纷纷变色脱落,佛像在时光岁月的摧残下渐渐肢断体碎,石窑在自然风雨的冲刷下慢慢变形垮塌看来,对莫高窑的保护,必须在旅游盈利与长远保护上寻找平衡点,否则若干年后莫高窑将化成灰烬。要知道,敦煌闻名中外,在于莫高窟,莫高窟惊艳世界,在于中华灿烂的文化。保护莫高窑,传承中华文化,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