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大奇迹——龙脊梯田

标签:
广西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 |
分类: 旅游散记 |
嵌镶在梯田中的民居(摄影:水中岩)
龙脊梯田一景(摄影:水中岩)
山民住房一景(摄影:水中岩)
山道上巍峨的民居(摄影:水中岩)
2010年12月,我乘机赴桂林旅游。这是我生平第3次的桂林之行。主要是看中行程中有“龙脊梯田”的新景点。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距龙胜县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
等着接客的轿子队(摄影:水中岩)
山中的逶迤小路(摄影:水中岩)
大山深处有人家(摄影:水中岩)
山中的餐馆(摄影:水中岩)
山中人家的红灯笼与春联(摄影:水中岩)
春色不减的山中冬景(摄影:水中岩)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广西多山,平原的土地不多。为了生存,先民们向荒山要地、向荒山要粮,拉开了改造荒山的漫长工程。我们很难想像,在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间,元朝的先民用简陋的工具开山削石,历经明、清三个朝代,造田工程才告完工。其时间之长,面积之大,除了万里长城之外,恐怕没有其他事物可比。堪称中华文明的一大奇迹。那由千千万万条弧线勾勒、叠出的景观,像诗人笔下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的优美诗句,有一种韵律婉转起伏的美;像画家笔下,整齐划一、线条等距的悦目阡陌图,有一种曲线舒展流动的美;像作曲家笔下赞叹生命的华章,时而起伏、时而低回,在时空中宏阔高远地张扬人类生命的不凡律动,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神圣庄严的美。整个龙脊梯田面积达66平方公里。极目远眺,梯田层层叠叠地铺展在一座又一座的山间,把雄浑、壮阔的艺术张力发挥到了极致,有着撼人心魄的美。可以说,这是一种让人叹为观止的人文美景。
紧依梯田的村寨(摄影:水中岩)
龙脊梯田“七星捧月”一景(摄影:水中岩)
山中最集中的民居(摄影:水中岩)
山中的《神龙堂》(摄影:水中岩)
梯田的线条构成了壮观的画面(摄影:水中岩)
12月的龙脊天气不是很冷,山中的植被还是枯黄中带着绿色,仿佛江南的仲秋时节。龙脊梯田,虽然是改造自然的产物,却没有过多地破坏自然。沿着山中逶迤的羊肠小道,我们跋涉而上,但见山上的植被以灌木为主,把山体遮盖的严严实实,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发达的灌溉系统和丰沛的水资源,让梯田周围长满了一片又一片的芦苇,白茫茫地在太阳下迎风摇曳,东一簇、西一堆的黄色矢车菊点缀其中,让山地有了湖岸与河滩才有的湿地景色。在盘旋而上的山路上,山民们紧靠山崖筑屋建房。那简陋的民居中家家建有一口蓄水的大坑,户户开垦着一块块狭小的菜地,鸡群在门前悠闲地踱步,时不时地偏着头打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尽职的看家狗看到游客“汪、汪”地叫着,呼唤主人出来迎接。这些恬静得有些原始的乡村风光,表明山民们仍然过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低碳生活。
山中迎风摇曳的芦苇(摄影:水中岩)
夕阳下的金色芦苇(摄影:水中岩)
梯田旁的芦苇(摄影:水中岩)
冬日里枝头挂着的枸杞子(摄影:水中岩)
山中的集市一角(摄影:水中岩)
居住在龙脊梯田山上的山民以壮族和瑶族为主,他们裹着头巾,穿着民族服饰,在山居前悠闲的晒太阳。老人们有的利用休息时间在手中捻纺线、有的用绷架在织腰带之类的饰品、还有的抱着孩子在含饴弄孙。山间民风淳朴,山民见到游客都报以热情的微笑,遇到要求拍照的也尽量给以满足。偶有也有一、二个要求付给报酬的,说是景区的规定。山上没有庙宇和历史建筑,唯有一座古老、悠长的廊桥无声无息静卧山中,给山野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询问导游此桥的来历,他笑着说没有详细的考证不好说。我站在远处拍摄廊桥,发现它与山野的景色颇为协调,呈现一种朴实的自然美,这大概是历史建筑在漫长的岁月中与环境相伴相融的结果吧。由此,我理解当代众多的文物保护者为何竭力反对在自然景区人工造景,因为自然景观的美,贵在历史、美在天然,任何的人工制作不仅不美,反而会破坏景观的历史之积淀、自然之和谐。
在廊桥上卖土产的老人(摄影:水中岩)
在家门口含饴弄孙的老人(摄影:水中岩)
在集市中做针线活的老人(摄影:水中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