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荣誉拍卖弄虚作假信任危机杂谈 |
分类: 说东道西 |
每天一上班,总会收到大量的建筑材料、建筑半成品的推销广告、建筑承包商的求工函等等。这些广告和公函,无非是推销产品和揽接工程,无可厚非。最令我感到厌恶的是,来自北京各类协会、评奖机构,用挂号信和邮政特快专递送来的获奖通知、领奖通知。
这些通知,一、没有任何的评奖程序。凭空给你一个“亚洲房地产最佳品牌奖”、“中国房地产年度十大品牌项目”、“中国房地产十大最佳人居奖”等等;二、项目与奖项根本无关。我单位开发的重大工程配套商品房尚在建设中,根本不具备评奖资格,但却荣获了三个中国房地产“最佳”奖项;三、这些通知,无不例外地傍上了“清华”和“北大”的名声,或者评委中有“清华”、“北大”的特邀顾问、名誉主席,还附有极正规的文件,赫然盖有鲜红的某某部、某某协会的印章;四、荣誉大拍卖。在领奖确认表中详细地标明了各类奖项领取的价格,少则三、五万,多则十几万不等的价格。
我不知道,国家有关部门是否知晓此事,那些头衔很硬、名声很大的协会是否真的参与了此类活动。但这类“荣誉”的拍卖长盛不衰,却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不良企业轻而易举地获得伪“荣誉”,以此充当欺骗消费者的工具。殊不知,演绎了上海倒楼事件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就曾有那么一、二个炫目的“荣誉”头衔呢!我在行业之间的学习交流中,特别注意查看房地产企业的获奖证书。令人心寒的是,有的企业真的出钱买了这类“荣誉”。一块块锃光瓦亮的奖牌、一本本大红的荣誉证书或挂在墙上、或摆在荣誉橱窗里,让不知内情的购房者信以为真,从而放松警惕掉进“营销”的陷阱中,成了“冤大头”。你如果要维权的话,不仅成本高、时间长,大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路要走。这一切,对于倾一生积蓄却购买了不称心的、有问题的房子的消费者来说,其冤其怒、其痛其恨,就不仅仅是一个公正的判决所能平息、释然的!
联想到前些年,我在局级机关办公室经常收到的入选“新时期中国名人作品选”、“中国十大企业家论文集”、“中国十大企业论改革作品选”等等的通知,其出处和评奖与上述机构一样,有着相当的权威性。以至于某些领导用公款买荣誉,捧回一堆“获奖”书籍,各处室、各下属单位分发、炫耀。再看看目前“大师”满天飞、“专家”满地跑的现状,让人不禁胆寒:长此以往,人们对各类奖项和荣誉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总有一天会贬为“零”。到时出现的信任危机,必将引发信仰危机,其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