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电影《2012》瞄准中国题材高票房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近期好莱坞大片《2012》,在北美及北美以外市场放映三天,即赢得高达2.2亿多元的票房,一下子收回了影片的投资。影片中,2012年的地球被电脑特技所摧毁,侥幸出逃的小部分人类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乘坐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逃生。该片以中国元素、中国救赎风靡世界影坛,令中国影迷兴奋地期待和热议,一些影迷甚至认为该片是向中国的一份致敬。
但是,只要理性地想一想,好莱坞的导演,为什么会选择中国救赎,其深层的原因还是电影市场。其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已经进入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西方视中国为世界工厂是情理之中的。在这种情况下,《2012》的编剧将影片中制造“诺亚方舟”的使命交给中国,让片中的俄罗斯富豪感慨:“将大船交给中国来建果然是正确的”。暗合了西方人喜欢中国物美价廉产品的心理和市场;其二,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给了导演艾默里奇以启迪。2008年高达8级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时间举全国之力投入抢险救灾,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艾默里奇被大地震中无数感人的故事所感动,选择中国作为影片的救赎地,也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因果的一种契合。片中,惊天动地的美国城市华盛顿和总统府白宫在灾难中倾覆的镜头与大地震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句“党和国家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的台词,让现实与虚拟融为一体,亦真亦幻,颇具艺术的张力和卖点;其三,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的GDT依然呈现增长趋势。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影响中国的经济,而且中国电影市场更由疲软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此时,制作中国题材的影片,如果在海外不赢钱的话,那么13亿的中国观众,是多么巨大的一个钱袋子!这一切,应该是《2012》影片所考虑、所青睐的。深谙中国题材的市场行情,精明的好莱坞的制片和导演,以中国救赎、中国元素为题材,应该是极其自然的事情,不值得有太多的激动、太高的期望。
可不管怎么说,影片《2012》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世界灾难的救赎地,是对中国崛起的一种认可,我们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但要说是西方对中国的一份致敬,就显得有些牵强和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