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中秋,上海各单位都忙着为职工订购月饼。但今年中秋还没有到,我便听好几位员工说:“最好不要发月饼了,发点钱多实惠。”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朋友曾经在七、八年前说的话:“中国人什么时候不吃月饼,就进步了!”现在的情况,还真让他说中了。
一方面,月饼的配方实在不科学,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甚至高胆固醇(咸蛋黄月饼),已经与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的健康饮食不相配。一盒八只月饼,最多在中秋之夜象征性地吃掉一、二个,其余的便成了“剩余物质”放进冰箱,想吃就吃,不吃过了保质期,便把月饼丢进垃圾筒了事。月饼是时令性很强的商品,一过中秋节,再贵的月饼也只能贱卖,保质期一过便不能卖,只能送到郊区喂猪。但近年来,听说饲养场里的猪也口味变高了,不吃这些高糖食物了。这样一来,每年造成的资源浪费该有多大?另一方面,月饼的价格不菲。用面粉和馅料做成的饼,充其量不过一、二元钱的成本,但市场上最便宜的也要卖到5元一只,最贵的百元一只不稀奇。鉴于此,人们对月饼当然没有了好感。
既然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意识已经增强,口味也已提高,为什么还要大量生产这些不健康的食品?这当然是市场的需求。一到中秋,下级对上级表心意,便会挑选外包装十分华丽精美的月饼,到商店定购月饼票,早早地送给上级,以便领导转送上一级的领导。如果不转送的话,领导也可孝敬家中怀旧的老人以表孝心,再不然送给亲亲眷眷,也做了一个人情。月饼的价格不菲,电视媒体上天天做广告,领导对下属心意的厚薄一目了然。再说,月饼票塞进信封,送起来十分方便、简单,不会让收礼者感觉尴尬。可谓是理想的馈赠“佳品”。正是这些内在的“玄机”,让月饼成了礼品市场的宠儿,独领“风骚”好多年。商家每年都要争抢这块“大蛋糕”,且把月饼的附加值越做越高,包装越来越华丽。
然而,从去年开始,月饼开始不被看好。一些单位送给关系户的月饼遭到了冷遇,有的甚至明确:“月饼不要送了。”收礼者对月饼说“不”,加上百姓也对月饼不欢迎,我想今年的月饼市场不会好到哪里去了。月饼终于开始被人们从礼品单中划掉,这是该喜还是该忧呢?从时代进步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好事。说明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有质量的生活了。但从礼品的角度来说,就让人有些“忧”了。这至少说明,收礼者对礼品有了新的要求,不仅注重于“表”,更注重于“质”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送礼的层次提高了、品味提高了,不是几盒徒有虚表的月饼所能搞定的了……
虽然月饼已不被所人们欢迎,但不管怎么样,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总还要过的。如果单位里不发,我还是会到食品店购买一、二个月饼,在中秋节的夜晚,看着圆月遥想当年苏轼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的离愁别绪,在月色中吃月饼,品尝家人“团圆”的快乐。可这,与“进步”与“不进步”之说,应该无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