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文集:《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
我的手头,有一本散文集:《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作者周林(新浪网名:独木成林),是我在上海航空工业系统的一位好友。乍看书名,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枯燥。可当我细读全书,却感觉精彩纷呈,欲罢不能。
一、文集再现了上海的历史风云。撰写城市历史方面的文集,如果简单地记录历史的变迁,那会是十分的单调。吸引我一页一页看下去的,主要不是马路的历史,而是依附于马路建筑中的人和事。例如:在“黄浦江边黄浦路”中,作者用史料告诉读者:“1922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客居于饭店的304室,此后,英国科学家罗素、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等都下榻过”。让读者了解浦江饭店称之为“名人饭店”、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渊源;又如:在“恒丰路的永恒记忆”一节中,作者就闸北一带被人统称为‘三层楼”一说作了探究,结果揭开了一段国耻:“1932年1月28日和1937年8月1日日军两次对闸北进行大规模的轰炸……,炮火几乎把闸北夷为平地,唯有恒丰路和天目路南面的几条里弄的‘三层楼’建筑幸免于难”。闸北“三层楼”的叫法竟是这样来的,让人颇感愤怒与悲怆。再如:在“高安路的足音”中,作者对居住于高安路63号4楼的著名电影演员上官云珠跳楼自杀作了记录,让人看到文革对社会、对生命的伤害在这条马路上烙下的深深印记。这些历史的生动记录,给了文集以历史的厚重感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上海秋季大型书展上,作者周林亲临
现场签售,销售量跻身书展前十名之列。)
二、文集重写了上海马路的今昔。上海,这座中国历史上开埠最早的城市,在1978年掀起的改革春潮中,面貌开始日新月异。让隔三差五到上海来的游人,甚至生于此长于此的本埠人,都有了“沧海桑田”的感觉。高楼连绵耸天,马路立体多维,旧貌完全被新颜所覆盖。但作为城市魂魄的历史,不是一个“新”字所能涵盖的,它是新旧的结合体,需要完整地写下来,以便让人了解它的全貌。作者在不经意中关注上海马路的变迁。于是,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2号、3号、4号、6号、8号和9号线为主线,沿着站点作横向放射状的考察,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撰写了99篇文章,涉及了350余条马路。记录了这些马路的今昔变迁,记录了建在这些马路上的新老建筑、人物故事,集交通、历史和风土人情于一体。是市民和游客了解上海、品味上海的“引领”之作。
三、文集展现了上海的风土人情。由于史料要忠于事实来撰写,城市的变迁又要根据现状来记录,两者都没有留给作者文才发挥的空间,唯有风土人情的描写,给了他展露优美文笔的天地。在“牛庄路的乡音”一篇中,有这样一幕:“走进中国大戏院,呈现在面前的是舞台上一幢中西合璧、气派华丽的花园洋房。透过巨大的门栅,依稀是一片幽静的后花园……‘栀子花,白兰花要伐?’‘卖报,卖报。’幕间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简洁的描写,便将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黄河路的戏院、公寓和美食”一节中,作者写道:“黄河路休闲美食街已经美名远扬,一到夜晚,这里更是霓虹灯光闪烁,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流光溢彩,是南京路不夜天的延伸。现在说起黄河路什么最有名,恐怕要数‘黄河路糖藕’了”。廖廖几笔,勾勒了上海美食街的风情;在“常来常往场中路”一文中,作者遥想:“在细雨飘飞的日子里,撑一把伞在两旁屋檐相向的窄巷中行走,听小屋里糯软的苏州评弹声,探深巷幽宅中的白墙黑瓦……”,轻轻淡淡的素描,写出了上海小巷的独特诗意。这些细腻、优美的绘景写意之笔,在文集中俯拾皆是,丰富了文集的色彩和情调,从而让读者在欣赏中读完,更在回味中陶醉。
最是沧桑起风情。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它的路有多宽,楼有多高,只要有历史,就有了让人欣赏的韵味。文集,着重于挖掘一条条马路上鲜为人知的故事,撰写城市马路的前世今生。藉此,我以为文集写出了上海的百年历史,耐人品味咀嚼;写出了上海的风雨沧桑,撩起了岁月的风情,是一本可读性很强、文学样式的历史类“辞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