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丹霞地貌的打开方式

标签:
丝绸之路张掖冰沟丹霞七彩丹霞旅游 |
分类: 驴行天下-陕甘青 |
说到丹霞地貌,其实首先会想到的是武夷山、崀山这样“身陡顶平”的红色砂砾岩的典型,而张掖乃至整个大西北的丹霞景观则有些不大相同,甚至让人疑惑,这也算是丹霞地貌吗?不过对于“丹霞”这种国际地学界没有达成一致的地貌概念来说,本来定义上就有些模糊不清,比较普遍的说法归结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即便是09年国内打包申请的世界遗产,也只是以“中国丹霞”之名申请,而提名地也是华南湿润区、临水型丹霞的作为代表。至于大西北这种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就更难以认同了。
虽然概念上不易认同,但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还是让张掖丹霞名声大噪,善用色彩是国师的一大特色,而张掖丹霞就正是无数鲜艳色彩凝固的具象。可惜的是电影最终口碑扑街,也成为国师从影以来最烂的影片,没有之一。
个人觉得张掖丹霞的打开方式上,冰沟丹霞会比名声在外的七彩丹霞更为有趣。七彩丹霞美则美矣,但真的很容易就审美疲劳。
午后,出张掖一路向南便踏上了丹霞之路。同马蹄寺方向愈发清丽不同,丹霞方向则是西北固有的粗犷,寸草不生的河道与山峦,尽是无穷无尽的荒凉。
去冰沟丹霞的人不多,大概掰着手指头也能数过来。景区分为小西天和大西天两个部分,间或着两条相连的沟壑。小西天虽不及大西天视野广阔,但却延伸出更为陡峭的石阶,满眼奇柱怪石,亦收窄在触手可及的境地之中。
如果说七彩丹霞是看色的话,那么冰沟丹霞则以形见长。虽不喜景区各种生搬硬套什么城堡、宫殿之名,但其广泛分布的丹霞崖壁、石墙、石柱、尖峰等,自是挺拔宏伟,乘着想象的翅膀,本身就是一片有故事的地方。
大西天则蔓延在群山之上,视野极佳,一览众山小。
走在人迹罕至的栈道上,面对着壮阔的群山,尤其是远方的祁连山雪映入眼帘的时候,心境也被打开,有种荒野中的自由与奔放。
抵达七彩丹霞的时候,虽已近黄昏,却没有任何落日的迹象,加上越积越厚的云层,终究没有碰上日落的光影。不过这里明显比冰沟要热闹得多,一波波的游客趁着黄昏前纷至沓来。
1号观景台是整个七彩丹霞最大的观景台,蔓延在小山之上,四面八方皆是观景台。初见的丹霞,还算震撼人心,绚丽的暖色勾勒出群山的纹路,只是真实颜色远不及摄影作品中的灿烂,也可能是这暗淡的黄昏,缺乏打破沉闷的光影。
沿着观景台深入各条支路的尽头,群山粉饰的色彩与纹理也有所不同。景区内弯弯曲曲的公路,分割出两山间狭窄的存在,却又在转角后消失,留下一段隐匿的想象。
想象之外并非毫无边界,那些断断续续的绿洲,就好似一块天然的屏障,将七彩丹霞与周围的荒山划出了分明的界限。
5号观景台大抵只是1号观景台某一侧的外围,所以视野仅限于单侧,加上距离稀疏,只能远远的望着起伏的赤色崖壁渐行渐远。
栈道的尽头则是麻子面馆,作为《三枪拍案惊奇》里面主要的场景,如今只是铁丝围栏的荒废,独立于荒山之间,倒像是一个碍眼的钉子户。
4号观景台被称为刀山火海,也是观日落最好的地方。作为整个景区的压轴,这里的山峦呈现出更为艳丽的色彩,从不同深浅的红色,到更为醒目的金黄。可惜终究没有等到期盼已久的夕阳,只剩下寒风中瑟瑟的想象,不过也许这也才是丹霞本真的一面吧。
回程途中观光车还停靠了2、3号观景台,只是所谓的观景台早已处于封闭状态不得进入,在这里的停靠纯粹就是完成任务,把大家从一辆车又赶到了另一辆车。怎么说呢,七彩丹霞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让人失望的,阴天里暗淡的光影是一方面,油然而生的审美疲劳更是让人遗憾。这大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这里特别说一下,此次张掖一同拼车的朋友。老两口来自青岛,退休后便开始游历全国。这之前从青海湖、敦煌一路过来,接下来还要去黄河石林。其实真的挺佩服他们的,毕竟年近花甲,还坚持携手在路上的人并不多,言谈举止间满是两人相濡以沫的日常。
两只台湾同胞因为年龄相近,所以聊得更多一些。短发女生来自台北,是传说中的文学女博士,作为北师大的交换生来大陆也有小半年光景;长发女生是她的朋友,目前在台北工作,相对会话会少一些。大家聊了很多,之前一直以为台湾同胞来大陆,会比我们去台湾更容易一些,其实亦不然,更尴尬的是,不算台湾,就连香港、澳门同胞来大陆,也依然是外宾身份,甚至无法入住普通的酒店,这又让大家口中的一个国家,如何得到认同呢?
Tips:
1.张掖前往七彩丹霞的班车目前可以在张掖汽车西站乘坐,除了专线车,乘坐肃南或临泽方向的班车也可以。冰沟丹霞距离七彩丹霞还有20余公里,没有班车,所以如果要去的话,要么在七彩丹霞门口包车,要么像我一样从张掖就开始拼车。我选的是全天拼车,包括马蹄寺、冰沟丹霞和七彩丹霞,费用是130元。
2.冰沟丹霞门票40元,观光车20元。七彩丹霞门票40元,观光车20元。总体而言,张掖丹霞的两个景点,应该算丝绸之路各景点里面性价比最高的了。
前一篇:我一定是看了一个假石窟
后一篇:这里才是塞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