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诗意的阡流陌巷(二)

标签:
江南水乡同里周庄退思园 |
分类: 驴行天下-沪苏皖 |
和周庄相比,同里的水乡属性就要弱很多,尽管镇外的同里湖烟波浩渺,但是步入镇中,你会发现这里的水路与民居间相隔着一弯道路,生硬的屏蔽了水乡临水的姿态。如果不是退思园的巧思,挽救了一园的精致,那么同里就真的沦为了洛带之流。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同里古镇内还有不少原住民,商业街也几乎都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所以这里依然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不是那种隔绝了原生态,纯粹为了游人而生的古镇所能比拟的。
当然同里的千年风雨,造就了无数值得回味的老街小巷,拥着脊角高翘的房屋与精致的苏式园林,加上风韵犹存的走马楼、砖雕与明瓦窗等,呈现在你的眼前,便是如此历经沧桑,兀然独立的艺术精品。
不过对于同里,还是要忍不住吐槽一下,这边到底是什么奇葩民俗,半夜三更的放大鞭炮,连绵不绝一个多小时,感觉外面整条街都要炸平了,真心吵得人无法入眠。
►退思园
退思园作为苏州园林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却并没在苏州城区,也是相当卓尔不群的主。我喜欢园林的名字,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倒是更符合园林这种隐逸的理想生活。初进园中,其实没有特别的感觉。宅院深深,无非只是些寂寞的床楹,应和着远去的时光。
中庭倒是有些趣味,窗台、青瓦、树枝衬映着夕阳西下,围囿出难得的静谧。
但是如果细思,其实又有一种莫名的喜感。
当走到门尾的时候,瞬间觉得眼前一亮,着实被眼前清淡雅宜的后花园惊艳到了: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着亭台楼榭,紧贴着水面,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而落日映着余波微漾,倒影在水中枝丫的林木,也伸展出一种丹青之境。
只是高墙之外,借伏羲女娲之名又搞了一些性文化的噱头,多少有些画蛇添足。
►嘉荫堂
过嘉荫堂的时候,其实管理员已经准备关门,匆匆一瞥,无以名状高墙内景。只是乍看,这些房屋透着徽派建筑之风,但又有着些差异。
脑补发现这里好像与柳亚子有关,不过其实也无关痛痒,因为这个月牙形的透窗实在让人脑洞大开,两枚“狐仙”就此诞生。
►耕乐堂
走过晨雾迷离的沿河小径,耕乐堂的大门并不显山露水,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三进院落毫不含糊,还有一个精致的后花园。
作为新晋的国保,耕乐堂很多地方其实都有着明显重建的痕迹,所以整体看起来不算古韵悠长,但依然不失为一处精致的园林。
我特别喜欢那些造型别致的门径与漏窗,平添了许多游园的乐趣。
后花园则是耕乐堂的灵魂所在,以池水为中心,上架曲桥,假山高低错落,周边则是些楼、廊、亭、轩。
►珍珠塔
同里之内的古典园林比想象的要多,之前以为珍珠塔不过一座石塔而已,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里和塔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却又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园子,还是整个同里最大的园林。
审美疲劳加之并不知晓《珍珠塔》的故事,所以走在这座重修的园林之中,其实有些不知所措,小品尚能拾得一些雅致,诸厅池沼则只能略过。
后来脑补《珍珠塔》,其实类似于《三言二拍》的尿性,不外乎命途多舛的小人物,得真爱相助而最终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故事。我倒是比较好奇苏州评弹的腔调,是否亦如吴侬软语一般的柔美动听,虽然可能也是不知所云。
当日落的微光洒落最后的红润之时,喧闹的水乡也回归一片静谧之中。
之后华灯初上,小镇终于不再围囿于敛财的铁门之中,古镇之夜拉开了帷幕。
同里的夜晚算不得灯火辉煌,毕竟之于一个小镇,更多的只是居家的光亮。不过横架在河上的小桥总会被装点一新,温暖的色调,成为归家的指引。
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于是可以在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独步兴意阑珊,感受水路塘河倒影的婉转,不再有恼人的木船摇曳,惊动这平静的水面。
当然古镇之中并不只是落针可闻的宁静,聚拢在广场上的大妈们依旧将城市的律动带到了乡下,扭动着夸张的舞步,和平日里习惯的闹腾,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没想到清晨的同里竟然隐谧在大雾之中,衬得白墙黛瓦也若即若离。突然的闯入,倒是一下子穿越回那个原本清净的小镇。
沿着青石小路一路走来,斑驳的墙壁上生长着浓绿的苔藓,散发着一种久违的古朴气息。青石台阶下流水潺潺,木船划过身边,摇曳着岁月的祥和。
置身于这样的晨雾,虽然是不期而遇,却又殊途同归,毕竟这才是真正的同里,有着那种让时间也慢下来,静下来的魅力。
当然,沉淀的静谧与古朴总是短暂的,当旅行团蜂拥而入之后,其实就只剩下锣鼓喧天的表面繁华,也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前一篇:水乡:诗意的阡流陌巷(一)
后一篇:上海:魔都的爱恨情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