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2016-07-21 15:12:13)
标签:

日本

旅游

京都

世界遗产

岚山

分类: 驴行天下-外面的世界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大抵是对京都的期望比较高,所以计划的三天时间也觉得有些仓促。只是初见的京都其实有点失望,没有想象中的古韵悠长,而摇摇晃晃的公交,却慢得让人昏昏欲睡。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好在京都属于慢热型的,第二眼的美还需要慢慢沉淀。譬如哲学之道,大抵看多了它樱花似雨低垂百媚的光影,现实中如此瑟瑟的傍河小径,多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花开有时,若是四季皆此般妖娆,那么又何来花见时的瞬间美好?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所以此时的冷清,在彼时自会绽放,就像哲学之道尽头的银阁寺,即便隐于山林深处,依旧游人如织。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银阁寺说是寺庙,其实并没有传统寺庙的重重殿堂,更像一处精致的山间园林,围绕着锦净池迂回而建。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枯山水的庭院,构筑起银沙滩与向月台,虽难解其中禅意,但突兀之势自是一种觉醒。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至于幽僻山间的小径流水、花草林木,则融入青苔丛生的自然之意,如天然生长一般,却又与周遭不尽相同。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登高展望,山雨欲来前的阴郁,总有种难以释怀的不安。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山下是国宝级的观音殿,也就是银阁之所在。所谓银阁其实并没有银箔加持,可能迫于修建之时的财政窘迫,倒也更符合东山隐居者的气质。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偶遇四只穿着传统和服的日本男子,看模样难道是父亲与儿子们的关系?他们的游园会倒是有点时光穿越的感觉,只是其中两只日剧式的阴柔发型,一下又把人拉回了现实。不太明白的是,为啥男士也是人手一个小包包,看起来似乎有点太娘~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相比于银阁寺,清水寺则要热闹太多,只是清水坂便已是熙来攘往。同澳门大三巴前的街巷一样,清水坂一路都是手信店,除了好看更好吃,真的是试吃吃到饱~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除此之外,便是各种穿着和服的当地人和游客。单纯从和服来说,确实只适合女子穿着,男士的怎么看都有点像浴袍。而别人家的和服其实对身材、肤色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有些人穿起来怎么都显得别扭,不是过于魁梧,就是矮短粗,真的是走出一脸的尴尬。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还好在清水寺遇见了一天中短暂的晴朗,才没有错过花开清水寺的浪漫,虽然也只是仅有的一株,却开得如此灿烂。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门里门外,两个世界。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作为“古都京都的文化财”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清水寺真正留存至今国宝级的殿堂只有本堂,也被称为“清水舞台”。这座采用悬造式手法修造的建筑,由众多巨型榉木柱并排支撑,未使用一钉搭建而成,好似断崖一般突出山间。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从这里远眺,除了音羽山深处的三重塔,便是天光下的京都塔,挺立在一众建筑之上。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本堂旁边的高地上也有一座神社,名为地主神社。去那里的年轻人特别多,和清水寺的氛围完全不同,大抵和这座神社的功能有关。真没想到日本的土地公公竟有如此能耐,还可以解析姻缘~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其实一直都有点好奇,为什么那么多签要被绑在木栏上,后来脑补才知道原来那些都是大凶之签,绑在那里以求避祸~所以其实这个和我们道观里面的算命还是挺像的,什么大吉、大凶的~只是国内是封建迷信害死人,这里多少有些猜不透的小心思。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至于音羽瀑布啥的,清泉尚可,分流出所谓长寿、智慧、健康之意,就像国内各种庙子里的神水故事一样,信不信由你,喝不喝随意~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从三年坂、二年坂一路下山,走在传统民居间高低起伏的石板路上,没有清水坂的摩肩接踵,终于回归于古都的日常。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夕阳西下,街巷与庙社间,慵懒的走入夕阳余辉的温暖,而这一切似乎来得刚好,就和想象中的京都一样感性。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走到石屏小路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微暗。不过兴致未尽的现实与匆匆而过的传统终究殊途同归。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趁着黄昏前归来的还有人力车,搭载着红布围挡的传统服装少女。至于精壮的车夫,行头永远具有年代感,不仅装束非常紧身,脚上穿的鞋也是两个指头的,看上去很特别。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经过八坂神社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淡黄的光亮,不比霓虹闪烁的街道,透露着一丝鬼狐仙怪的诡异,我理解的庙堂之间其实只存在白昼之下。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所以趁光亮尚存,还是急忙拜别,一脚步入祇园。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祇园其实是一片比较大的街区,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花见小路,因为那里最容易碰见传说中的艺伎。当年一部《艺伎回忆录》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当时看的时候真的是各种懵懂,但这种以过度的白面朱唇抽离的虚幻表演形式,真的是比京剧还难以让人理解,京剧好歹还有唱段,而艺伎的则只有身姿。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不过就像这次旅行寻富士而不遇一样,在花间小路终究也没有碰见艺伎,所以想象中的白面红唇也只待成追忆。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在京都的第二天,依旧阴天,偶有阳光,但好在没有下雨。下鸭神社的清晨,甚是安宁,空寂的庭院内,身着素衣的工作人员还在晨扫之中。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大抵是之前有了春日大社的拜谒,今番再看这座京都历史最古老的下鸭神社,似乎也有了些门道,什么本殿、细殿、舞殿,其实都有着差不多的建筑形式和祭拜方式。而这里比较不同的,便是需要额外付费、限时开放的大炊殿,不过听名字也不难猜出,其实就是神社的食堂,这让我想到了《大长今》中所谓的尚膳大人,都是把本来很生活化的东西,变成了文绉绉的称谓,让人忍俊不禁。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之前有在NHK的纪录片中看过京都盛大的葵祭,人们穿着华丽而高雅的服装,装扮成王朝的文武百官,巡行街头,而最后便会汇集在下鸭神社之内,而这一祭礼也被称为“贺茂祭”,贺茂御祖神社便是下鸭神社更正式的名字。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其实整个下鸭神社世界文化遗产最让我感觉不同的,便是与神社连为一体的“糺の森”。沿着表参道一路走来,很难想象在京都城内,还有这样一大片神秘而清幽的原生林,伴着濑见小川的潺潺流水。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表参道的尽头得见河合神社,当时正好有当地电视台在这里进行航拍,一个日本大叔极其虔诚的进入殿堂,“完美”的诠释了参拜的全过程。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不过后来脑补发现,这座小神社其实进驻的是“日本第一美丽神”,所以所谓的“怪力乱神”在日本还真是多。只是你负责美颜就好,干嘛要供奉这些看上去颇为诡异的绘马,实在是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从下鸭神社到岚山,其实蛮远的,需要在鸭川河边的河原町丸太町倒车。清浅的鸭川河,两岸杨柳依依,鸟儿翔集在河道之上,惬意而温暖。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因为之前要乘坐嵯峨野的小火车,所以到达岚山后,还得转乘JR到马堀,才能换乘嵯峨野小火车返回岚山。说起嵯峨野小火车,真的非常抢手,即使是在这样非旺季的3月,我们提前两天购买,也没有买到时间比较好的班次车票,而只剩中午饭点时候的班次还有空余。所以要乘坐嵯峨野小火车的TX,一定切记在刚到京都站的时候就提前购买!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不过JR嵯峨岚山站的乘客并不多,空空的站台连我们俩就只有四人,好心的爷爷还主动帮我们俩拍了张合影~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从JR马堀到小火车龟冈站,步行还有600米左右的距离,赶时间的TX记得要把这段时间算上,不然就只有提着行李箱飞奔。我们还好,到龟冈站的时候还比较早,所以就在附近逛了一下。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其实刚好位于保津川峡谷的沟口,所以河水至此也变得更加湍急。隔河相望有一处神社,设在沟口,大抵也有祈求平安之意。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离岸不远处,就有一队准备下河漂流的当地人,只是日本人也真够磨蹭的,从我们刚来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直到最后我们乘小火车离开,都还在那里准备~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千呼万唤的小火车终于如期而至,刚才还稀稀拉拉的人群,瞬间就挤满了车站。讲真,其实整个乘坐嵯峨野小火车的过程都算不得惊艳,因为保津川就像天朝大多数没啥特色的峡谷一样,没有高不可攀的高山,也没有怪石嶙峋的峰丛,甚至连溪水也算不得清澈见底。但是整个乘坐的过程是新鲜的,习惯了列车面对大山时钻不完的山洞,这样紧邻着峡谷山涧行驶的体验却是独一无二的。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不到半小时,小火车便回到了岚山站。帅气的小火车司机看到我举起相机,马上十分配合的摆出V的手势。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车站旁边又是一个“怪力乱神”的神社,名曰御发神社,看来日本人剃头也有个神来管~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紧挨着神社的便是岚山出镜率极高的竹林之道,不过这段竹林小径其实只有很短的一段,人来人往的,所以也很难感受到LP封面图片上的那种神秘的气息。其实竹林对于国人而言并不稀奇,国内若干个竹海景区,随随便便就可以秒杀这片竹林,但是日本人总是善于氛围营造,因此普普通通的竹林之道也被经营成带着竹子和泥土的清香,满眼清新绿色的禅意世界。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当然阴天,竹林与和服少女更配哦~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天龙寺则是岚山不可错过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是寺院,其实和银阁寺一样,更像是一处依山而建的精巧庭院,而以曹源池为中心营建的殿堂倒成了点缀在庭院之中的装饰。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有时在想日式园林和中式园林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其实个人觉得在于“显”和“隐”之间。中式园林追求“欲扬先抑”,让有限的空间藏出更多的可能;而日式园林则更精于眼前之所见,所谓的山水庭,永远都是精巧细致而极端写意。所以我想年轻人可能会更喜欢日式园林的一见倾心,而年长的人可能会更钟情于中式园林的曲径通幽。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可惜我是从竹林之道一侧的北门进入天龙寺,当时并不清楚这一侧进入只能买到天龙寺的庭院票,后来绕到正门才知道要想进入寺庙,还需从天龙寺的正门换鞋后进入,所以只能远而望之,留下一个空寂的殿堂。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野宫神社的香火十分旺盛大抵和《源氏物语》有关。《源氏物语》也算最早知道的日本名著,当时还一度好奇“物语”之意,可惜最终也没能拜读过。从神社不多的中文里面可以猜测出,这里的功效大抵是结缘与安产,所以有需要的TX可以各取所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再见保津川已是山雨欲来之时,阴沉的天空映衬得河水也毫无生气。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走出峡谷的保津川豁然开朗,河上著名的渡月桥总是要来一发,不过其实也就是个没什么亮点的水泥桥。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走到渡月桥,也就意味着岚山行进入了终点,拥挤的街市熙来攘往,就像那些等待的车夫一样,是时候奔赴下一站了。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从岚山辗转到金阁寺,依旧行走在京都城外不算太高的山间。金阁寺太有名了,以至于几乎每一个到京都的游人都会安利这里。而作为日本国宝级的建筑——包有金箔的舍利殿,早在小时候便通过《聪明的一休哥》熟知,如今转换为现实,反而少了一些想象之外的惊喜,美则美矣,却没有初见银阁寺那种说不出来的震撼。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不过就算是这座国宝级的建筑,也已经不是一休时期的原作。尽管当年逃过了应仁之乱,舍利殿却毁在了1950年一名见习僧人的放火自焚,连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同化为灰烬。如今看到的舍利殿只是1955年依照原样重新修复建造的。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我比较好奇的是金阁寺背后山上的白蛇冢是否也与白素贞和许仙有关。脑补的结果是脑洞大开,原来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在日本也大行其道,不同的是,日本人按照自己的爱好把冯梦龙的故事改得一塌糊涂,尤其是以白娘子为原型的真女儿,在日本的传说里变成了一个死缠着许仙并进行疯狂复仇的恶魔~OMG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所以还是《聪明的一休》靠谱一些,至少那位经常被一休气得吹胡子瞪的足利义满将军的家真的就是在金阁寺。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在金阁寺,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然碰到了芬兰总统Sauli Niinisto,而这么重大的人物来访竟然没有封园?!旁边经过的重庆大妈一脸懵懂的看了我们一眼,然后极不信任的回了一句,是不是哦~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当然,二次元少女对于总统到访这件事情表示毫不知情。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从金阁寺一路赶到龙安寺,还好没有关门,小跑着直奔石庭,结果到了门口又不知把门票放在了那里,一阵慌乱,守门的婆婆还是让我先进去。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来龙安寺自然是为了石庭内著名的枯山水而来。作为日式抽象庭园的代表,这里的枯山水在我看来却异常随意,一眼所及仅仅只是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着5组长着青苔的岩石......如果说其他寺院的枯山水还能勉强领会到一些意境,那么此处实在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可能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让人难以定义。不过,在这里冥想的日本人倒真的不少,很多都是恋人,不知道他们眼中这种见山不是山的抽象之作又是怎样的一种领悟。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晕乎乎的从石庭出来,终于有心思重新打量这座世界遗产的寺庙。所谓境由心生,大概就是日本寺庙给予我最大的领授。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虽然明知道肯定已经关门,但还是决定探访不远的另一处世遗——仁和寺。作为日本真言宗御室派总寺,这里不仅有国宝级的五重塔,更以200多棵御室樱著称,当然这个季节肯定是看不到樱花的。几番寻找才从外庭勉强进入寺院,不过这里已是大门紧锁,本来以为可以远远望见五重塔,结果却是被遮蔽在内院深处,连个角落也看不清晰,只能遗憾别离。

京都:繁华半掩须尽欢(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