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错中成长

(2021-03-23 19:32:48)
分类: 230班的欢乐时光

每一个熊孩子,都是上天派来修炼你的。其实,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孩子。

——题记

 

课间,是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也是孩子间出现“矛盾”最多的时刻。

    这不?小W和大W玩着游戏,小W想去挠大W的痒痒,因为大W在被挠痒痒之后,会发出如猪嚎一般的笑声。小W觉得挺有意思,两人便想尽办法去挠对方的痒痒。大W笑得蹲到了地上,刚站起身去,一伸手,准备“进攻。没想到小W一抬脚,这一脚正好落在蹲在地上大W的右脸上。更没想到的是,大W一倾倒,左脸磕到桌子,脸上顿时就有了一块淤青。

两孩子站在我跟前,讲述着事情的经过。

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好似都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

“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你们先想想:这样做是对的吗?”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比去讲述道理要来得深刻。

孩子对生命的体验,必须是要靠自己去完成的。师长、父母的教导确实可以约束到他们,但是深刻与否,却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教导、道理,要在点子上,还要趁着好时机说出来,才有效果。

所以,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会请孩子自己去想想,通过回忆、反思、讲述,来整理自己的想法,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

“我觉得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伸脚去踢他。”第一个孩子说。

“我也觉得我做得不对,玩闹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安全。”第二个孩子说。

我说:“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我们有意所为,但是‘意外’本就发生在我们没有预料的情况,如果你们知道有这样的结果,我估计你们也不会这样去玩闹。既然这样的玩闹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伤害,就告诉我们这样的玩耍方式不太好,在一起玩,就要多注意一些,千万不要因为我们的过失给他人造成伤害。”

“都记住了吗?”我跟着再问一句。

个孩子都一起点点头。

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长,我就越能明白:对于这个年龄孩子,很多事情都是一种经历,有时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对”和“错”,有时候没有力量去坚持“做对的事情”。这都是一种磨练。在不断地“试错”的过程中,真正去明白界限在哪里,对错是怎样的。

希望我们都能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一种教育的环境,在他们“试错”的过程中,智慧地引导,陪着他们慢慢长大。

前两天,和一群叔叔伯伯们吃饭。

那一晚,我们坐在一起,聊了很久。

一位叔叔,自己事业上算得上很成功的,在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有着千万身家吧!年近半百的叔叔,在教育孩子身上,满是叹息!年轻的时候,为了拼事业,几乎不着家。孩子在学校不好好读书,犯了错,总会一顿臭骂。如今孩子23岁,没有再读书,不想做事,面对父母就是头也不回的——不理睬。叔叔总说起自己小时候,做错事父亲都是一顿暴打,也不见自己会怨恨,现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

也许——他错过了,陪伴孩子最好的时机。

我总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小学阶段,应该是你付出心血最多的时刻,到了初中,上了高中,能够为他做的真的不多。

现在我们的孩子还小,还受我们的管教。无论如何,等待他回家的时候,是有热热的饭菜放在桌子上的,也总是笑意盈盈地和他聊天,听他说说学校或者生活里的一些事情,哪怕是鸡毛蒜皮,也会全身心地去倾听,去感受他的感受。

这种琐碎的时光,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是成长过程中特别敏感的一段时间,有来自外界的压力,有自身成长的困惑,若知道家人总是固守在一个温暖的位置上,听他说,需要的时候,也能听到一点建议,我想,对孩子来说,心里也是安的。

让孩子心安,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很重要。

有的时候,听到孩子们总是在问这个问那个,也有感觉头大的时候。若沉静下来想想,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的不确定,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到,能够做好,能不能符合大人们的要求。所以,他们需要一再确认。害怕有点点的差池,让自己在意的那个人不满意——这是孩子给我们的爱。它悄悄地隐藏在一些天真的,甚至有些幼稚的言语或是举动中,稍不留意,也许就错过了,也许就误解了。

只是啊,我们总是太忙了,有那么多要完成的事情;我们的脚步太急促了,因为总是感觉有未完成的事情在前面等着。于是,我们总是很轻易地错过孩子们小心翼翼的表达。

“都这样大了,怎么还这样!”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里也许冒出来的就是这样的话语。

但是,他们其实还很小很小。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东西,他们不明白,需要慢慢去学习;学校里的很多知识,他们有时确实弄不懂,需要耐心地被教导;自己情绪里的很多纠结,他们控制不了也不知道打开,不舒服了就哭,烦恼了也哭,而那些眼泪,也都是真。

真的,哪怕是我,和孩子们相处了这么多年,有时我一忙起来也突然会有点忘记。只是很快就警觉过来。

陪伴他们成长,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但,确实不容易。同时也呼唤我们的每一个爸爸、每一个妈妈,都看到孩子,给到孩子他们需要的那部分。这样,孩子得到的就肯定不会只有一点点,成长的快乐也不会只有一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