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更好地学习

(2021-03-04 18:19:50)
分类: 230班的欢乐时光

分享:

更好地学习可以尝试的方式: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更好地学习今天学习《燕子》,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一直保留在课本里。作者从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刻画出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先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并就“抓住了哪些方面”写笔记。自学完后,我带孩子们赏析文中的好句子,通过赏析概括出文章出现的四幅图画。然后孩子们再补充笔记。

这个学期至今,课堂很安静,但在安静的里面还有不少的“不动手不动脑”的状态,要么随意翻到后面自己看,要么就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老师和同学的话没办法进入他的世界。所以,语文课堂在这方面要花很多时间督促、提醒,有时候甚至要“赶一赶”,才能有更好的课堂跟进!

要督促孩子一个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有些孩子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告诉孩子们认真做是良好的态度,做完整是优秀的结果。而我们现在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实践“做完整”。如托管我要把作业做完整,上课我要笔记做完整……

   不断地督促,是希望滋养更好的状态!

下课的时候,检查了孩子的笔记,能把笔记做完整的有这些孩子:

黄覃汐、吴汀悦、宋婉晴、肖旭澜、姜茗予、谭曾、朱诗瑶、谭皓睿、陈瑾睿、罗钰涵、张景开、石宛蓉、陈芊语、袁千雅、谢雨彤、陈思涵、刘泽芸、周俊儒、周玟妤、艾靖朗、刘婉嫣、贺冠儒、王鸿铭、刘奕汐、胡潇丹、王镘晴、王施涵、胡轩城、成养怡。

今日上课,能够积极举手发言的有:陈瑾睿、陈思涵、朱诗瑶、贺冠儒、刘婉嫣、周玟妤、罗一翔、宋婉晴、黄覃汐、祝昊天、张心怡、李睿泽、王镘晴、王铂竣、石宛蓉、吴汀悦、张景开。

课后做了一个小调查,昨日进行了作业分享,有26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与孩子进行了交流,也有十多个孩子会去读一读老师写的博客。当然就“预习”,有孩子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开学第一天,我就在班上表扬了陈瑾睿的课前预习,有孩子会去思考,这样深入去预习是不是很好?孩子认为自己如果借助工具书或者参考书,完成了预习,上课时就不会那么认真了,自己觉得只需要把生字词识字,把文章读通顺,重点应放在课堂上,认真去听老师讲课。

很高兴,孩子会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这就关系到教辅的使用了。

教辅,其重点和亮点都在一个“辅”字,也就是教材的“辅助性”读本。我看到班里有孩子买了《课堂笔记》、《教材解析》等各类教辅,甚至有孩子拿它们当教材使用。

那这样的教辅书可以买吗?可以!可以用它来做课前的预习,课后习题的答案也好,生字词的组词也好,不要太过于依赖,作为一个参考。绝对不要带到学校来,更不能在课堂上使用。今天我就看到一个男生,埋头于参考书。只要老师一提问就手忙脚乱地找答案,而不是自己用脑思考,读出答案还磕磕绊绊,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语言。

如果课前预习仅仅借助于参考书,把课本上写得密密麻麻,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收获可能并不大。而更正确的方式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哪些句子读不懂,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熟悉文章大意,能读懂当然好,读不明白读不透的地方就可以成为自己的难点带进课堂,在书本上做好简单的标记,在课堂上,重点听老师如何来讲解。如果疑惑并没有得到解决,可以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来。切不可买上一本工具书或者《课堂笔记》,然后在课堂上不做任何思考了。

很久没有推荐书籍了,今天带了一本书《中国古代寓言选》,推荐班里的孩子去阅读,每天在书包里备上一本书,是很好的习惯,也希望班里的孩子越来越爱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长的足迹
后一篇:今日课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