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特养生
老特养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9
  • 关注人气:15,4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人这些疾病是怎么来的?

(2011-09-05 09:14:48)
标签:

疾病

健康

分类: 疾病测试
   世界组织调查发现,导致疾病的原因中60%由生活方式引起,医疗水平仅占8%,所以健康并不依赖于医疗,而更应该从生活细节改善,获得健康。

女人的病——冷出来

肩部按摩驱寒邪

   反复感冒、痛经、月经不调、不孕不育、抑郁、关节痛、胃肠疾病、肥胖……这些都是寒邪引发的疾病。现代社会的寒邪多了很多来源:如空调、冷饮、没有温度的饮食、时尚的露肩露背衣服等等。所以,总的来说,大家要少吃冷饮,背部、脖子、脚不宜受凉。

   寒邪对女士的影响相当大,尤其会影响月经问题,进而影响生育。“女士包包里最不能缺少的便是一条披肩,遇到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低、对着风口吹的情况下赶紧披上,预防寒邪。”中医古籍有云:“背要常温”,这是因为,背部有太阳膀胱经,一旦寒邪入侵背部,紧接着身体的“冷症”感冒、宫寒等就接踵而来。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冒容易肩膀痛真是这个道理。

   除了守好“后门”后背要保暖外,我们脖子两侧背后、脊柱两旁的位置存有风池穴、风府穴这两个穴位,闲暇时、感觉后背发凉时可以将双手搓热,快速搓,捏这个位置。

    冷东西吃着舒服,但“日久损脾胃阳气”,即便在夏天也不宜过度贪凉。可惜大家常管不住嘴,造成“夏至腹泻”现象。其实,夏季主阳,因“外热”导致身体能量外泄,内部的肠胃特别虚弱。此时如果又喝冷饮,当然容易导致腹泻。大家开始改善饮食习惯,买个保温杯常喝带温度的水吧。

   广州人爱煲粥喝,教给大家一个小窍门:“广东的大米偏寒冷,可以先把大米略炒,入冰箱搁置一晚,再熬粥喝。”此外,喝粥时加点生姜、陈皮,让粥性变得性质辛温。

    此外,“动则阳气生”,运动是助阳生热的。但如果晚上做运动,寒易入侵体内,所以从养生的角度讲,建议大家改为早上运动。很多上班族只有晚上才有空锻炼,该如何补救呢?大家可以在运动结束后用生姜或者川椒煮5~10分钟泡脚驱除寒气,预防 寒邪入侵。

上班族的病——熬出来

宁早起勿晚睡

   压力大是现代人亚健康的诱因之一。无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记住“宁早起勿晚睡”的养生原则。

    很多熬夜者有“困过头就不困了“的感觉,晚上10点多困得很,但过了12点多非但不困,反而更有精神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医有套“阴阳理论”可以解释:晚11点~凌晨1点,属于阴阳交接的钟点,此后,阳气会一直上升直到第二天中午。

   在接近凌晨时,阳气刚萌生,所以人反而变精神了。但是,此时阳气刚开始萌生,身体处于储备阶段,按自然规律是应该睡觉来储备能量的。熬夜过早地把阳气用掉了,相当于果子未成熟就采摘了。久而久之,当然危害整个身体状况。

   忙碌一阵后头晕脑胀是上班族最苦恼的问题,该如何改善?大家找到头顶的百会穴(两边耳尖往上线条的交汇点),每隔一秒敲一下,总数量为9的倍数。也可以同样方法敲打太阳穴,达到醒神的效果。

   眼疲劳则可按压眼眶周边,因为,眼周的穴位非常丰富;练习练习“梳头功”也可让你神清气爽,方法是用手指当梳子,先梳头的两侧,这是胆经肾经行经之处,再梳头的中部,这是太阳经行经之处。

   再教你一个拍打功:我们的臂弯是心包经经行之处,心包经主心情,上班族常拍打能消除压力稳定情绪,发泄胸中有闷气。方法是手握空掌,用手腕关节的力量拍打臂弯,一秒一下。拍打后容易出斑者更应该常常拍打。

   养生以饮食和运动为主,养生理论认为,“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脚是心脏的泵,建议一周快步走5次,每次30~45分钟,提高心肌收缩力。

   饮食方面值得参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面规定了一日三餐奶、肉、蔬菜、水果、五谷必不可少,尽量食物品种多种多样。《黄帝内经》中有个“五色入五脏“的养生理论,为“白色润肺,黄色益脾胃、红色补心、绿色养肝、黑色补肾”。大家可以试着让餐桌色彩斑斓,购买各种颜色的蔬菜,补充各种养分。
文章导引

当代人最易患的五类疾病

现代人面临哪些辐射?

有眼病吃大蒜到老易视力下降

冬季洗澡过频宜得干燥性皮炎

冰毛巾解决三皮肤问题

枸杞虽好不是人人适用

美国博士发明的寿命计算器

防癌:要多吃蔬菜、少吃肉

女人黑眼圈预示哪些疾病?

人体最神秘的五个保健区域

男人雄风不再可能源于慢性疲劳

睡前喝牛奶、果汁伤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