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书笔记/ZZY
标签:
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杂谈文本叙事 |
分类: 18茂均/弋航/子越/吕清/向阳 |
一、内容简介
二、本书特点
1、如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存在的居所”,诺伯-舒尔茨将建筑视为赋予人“存在的立足点。”开启了研究建筑的精神价值而仅非物质意义,为后期“弱建筑/负建筑”理念的思想源头。
2、对“存在空间”的定义——定性而不是定量。不以自然科学逻辑下的量化角度(如将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量化分析通过建模得到的预测结论作为一种设计依据)解释建筑,而是从现象的角度描述建筑。
3、理清建筑评价体系的混乱——从历史角度出发,将对一种情境的需要视为建筑形式生成的充分条件,而不是颠倒过来。
4、设计逻辑的起点——讲清了建筑师在创作实践中能认知到,却又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并进而(可能)让外人所理解的设计依据。
三、全书结构及写作逻辑
本书的整体写作结构如下框图所示:
四、主要内容——场所的概念
本书所提出的场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1、何为场所——场所的定义
作者在构建场所的概念之前,以一首被海德格尔解读过的诗歌,《冬夜》,来具体讲解如何对一种情境现象进行描述。
注:中国及日本的自然崇拜/原生多神教体系同古罗马多神教体系相类似,即认为万物皆有灵。在国内即山有山神庙、山河湖海有龙王庙、土地有土地庙,而在日本的反映即至今遍布日本各地的小神社。
附:特克斯《冬夜》诗歌(效果图取自笔者参与某设计竞赛,概念:景玥、笔者。立面设计及建模:笔者、向阳、景玥。效果构想:景玥、卢雨蓉。制图:重庆巨蟹数码影像有限公司)
4.2、自然的场所
附图(作者自摄):自然场所的结构反应——主要元素:平地。次要元素:初春尚为枯黄的草地。具体元素:中景的枯树,远景的常绿灌木;浪漫式地景——以小土丘、木桥、远景常绿灌木共同构成的地景微结构。
4.3、人工的场所
附图:(约旦杰拉什古城古罗马列柱大街遗址(Colonnaded Street of Jerash
City) 摘自https://vici.org/vici/7862/)
人工场所的结构: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构成的中心与路径——古罗马城市共有的列柱广场与列柱大街;人工场所的精神:带有形式上一致性和绝对性,以相同形式无限延展的“宇宙式”建筑——古罗马的列柱大街
五、本期剪贴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