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ityreader
cityreade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5,610
  • 关注人气:1,0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间叙事学》ZMJ

(2019-06-14 00:16:03)
标签:

空间叙事学

叙事结构

图像叙事

文本叙事

分类: 18茂均/弋航/子越/吕清/向阳

作者龙迪勇,1972年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2年开始研究叙事学方向,发现空间角度的叙事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希望以此书作为空间叙事学研究的探索。

 

导论: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叙事式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叙事的范围不囿于狭隘的小说领域,它的根茎伸向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空间上的广延性。

20世纪60年代末,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正式诞生。局限:1.研究对象仅限于叙事虚构作品.2.在不同程度上隔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联。

20世纪90年代“后今典叙事”在西方兴起:1.对经典叙事学的某些理论和概念进行重新审视 2.在分析叙事文本时,更为注重读者以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作用 3.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更为注重叙事现象的跨学科、跨媒介研究。

但都偏重时间维度上的研究,作者想通过对叙事与空间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在解决理论和创作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力求建立一门空间叙事学。

1、叙事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

叙事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任何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一段具体的时间和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空间。超时空的叙事现象和叙事作品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叙事是一种语言行为,而语言是线性的、时间性的,所以叙事与时间的关系颇为密切。作为一种“先验的感性形式”,时间只有以空间为基准才能考察和测定,正如空间只有以时间为基准才能考察和测定一样;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形式,还是意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

2、空间转向的文化背景

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趋势——将同存性和空间性引入其中,“使意义的时间流动复杂化”

3、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

1.空间意识与叙事活动;(2.空间维度上的叙事文学研究;(3.跨媒介、跨学科叙事中的空间问题

 

一、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

 

我们要“画”(在创作方面)或者“看”(在欣赏方面)出叙事作品的空间形式,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当我们在进行叙事活动时,我们面对的客体是“事件”,这一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小事件,也可以是由一系列小事件构成的大事件。对于这一事件,我们是可以作为空间性理解的,关键在于是否对它作“概观”或“冥思”,这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确实可以肯定,从时间形态向空间形态的转换会发生。尤其在视之为同时性来替代历时性时如此。这种情形的发生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起见,而是当心灵从参与态度转变为冥思态度时必然要出现的。为了将一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必须对它作同时性的概观。这意味着通过空间和知觉来进行。” 在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将事件发生的整段时间“视为”一个整体,“一旦这一事件是在一个统一的时间系统中而不是作为各自独立系统的关系而出现时,时间知觉就让空间知觉取而代之了。” 当然,在知觉做了空间性转换之后,我们不是要取消时间性知觉,而是必须让两者共存,“必须经过同时性的知觉领域去追溯直线性的联系”,以“把聚集在时间维度上的行为综合起来”。也就是说,小说家必须把“时间性”与“空间性”作创造性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好的“空间形式”,才能写出真正伟大的小说。

 

二、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包括叙事作品在内的文学作品的空间问题,主要不是去“描绘场所、住宅、风景”之类或者“对空间的某种敏感”,而是应该以“某种积极而非消极的、能指而非所指的、为文学所有并专为文学所有的“方式,把空间表现”而非被表现“出来,它应该与文学的本质——文学语言有关。也就是说,叙事作品不应该老去谈论空间、描绘空间,而是应该让其特殊的”空间“通过文学语言这种特殊的时间性媒介自动地呈现出来。

 

三、空间形式:现代小说地叙事结构

 

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正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或者说建立在时间基础之上的若干个情节,正是构筑空间性文本的“建筑材料”。当然这里所说的“空间”并不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那样的空间,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这种“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

 

四、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帕特农神庙垄间壁上的雕塑叙述了围绕相同主题而展开的多个故事(与他们想确立个人与城邦的地位有关),这些故事中的每一个都表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的斗争,它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提供了其较早的范例和最初的形态。随着人们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场所“逐渐与其原来的空间属性剥离而被抽象成为”主题“。于是,主题——并置叙事的空间属性也就日渐从”显在“变为”隐在“;而且,主题——并置叙事的空间属性也就日渐从图像叙事领域转移到了文字叙事领域。主题——并置叙事的空间属性是本质的、根源性的,它首先出现在图像叙事这种早期的叙事形式中。

 

五、复杂性与分形叙事

 

为了理解混沌的世界与复杂的事实,我们建构起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以使混沌的世界变得有秩序,并使复杂的事实变得可以理解。无论是“一对一”还是“多对一”、“一对多”的因果理论,都是我们撒出去抓住“事件世界”的网,而后者显然是网眼更小的网,因此它抓住的事实肯定比前者更多。如此看来,“多对一”、“一对多”的因果理论是一种与世界的复杂性本质更为切合的理论,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分形叙事”也就必然是一种能更好地体现事件世界复杂性地叙事模式。分形叙事由于在文本中提供了关于事件发展地多种可能性,因而给我们地思维开辟了一条通达可能世界地路径。所谓可能世界,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这样一个世界系统:“其中,作为系统中心地现实世界为众多的可能世界所包围,而且,现实世界只是众多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已。可能世界是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而现实世界则是世界的实际的存在方式。” 分形叙事走出了线性世界的单调和机械,提供了一个超越单一世界的多重世界,这正是它充满叙事魅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六、叙事作品中的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

 

在叙事作品中书写一个特殊的空间可以很好的表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即“空间表征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确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外在空间”不足以表征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就重点对人物住处之内的装饰、布置或摆设之类的“内在空间”进行书写,或者是在多人生活的集体“大空间”中再创造一些与个别人物性格特征相符的“小空间”进行个性化的书写。前一个“空间”可以用来表征某些人物的共性或集体性格,而后一个“空间”则可以用来表征单个人物的独特个性。

 

七、记忆的空间性及其对虚构叙事的影响

 

无论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真实事件,还是作家们想象出来的虚构事件,都必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里。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记忆总是和一些具体的空间(地方)联系在一起。或者说,那些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地方很容易成为我们记忆的承载物。由于记忆的空间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复活”具体的空间而把往事激活并唤醒。

 

八、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

 

作为一种特殊叙事形式的历史叙事,当然也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因此也必然具有相应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写作和具体的研究中,历史叙事空间性的一面却被史学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于是,本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时运行的历史就被简化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从过去奔向未来的“发展”或“进步”的过程,本该具有多面性的历史也就被简化成了一种类型——“线性”。

空间不是历史的可有可无的要素,而是构成整个历史叙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对历史叙事空间基础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书写其他类型历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对历史叙事空间的强调并不表示要忽视或抛弃其时间性。事实上,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并且叙事行为本身也是与时间息息相关的,如果缺少了时间维度,叙事的秩序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作者认为: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写出伟大历史作品的条件,才是未来史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也只有同时具备时间性与空间性思维而没有任何偏废,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历史大厦的庄严与华美。

 

九、图像叙事的本质与基本模式

 

无论是“叙述性”、“象征性”还是“静态写实性”的图像,都源于现实或想象中的事物。图像不是事物本身,它只是事物的形象或影像,这就给图像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特征——去语境化。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一张哪怕是完全陌生的照片恢复或重建一个语境,从而使空间化的事件的瞬间形象重新进入到时间的流程之中(自然,这种重建的“语境”与原始语境并不一样了;而且,由于每个人赋予图像的语境不一样,所以哪怕是面对同一张照片,不同的人也可能会讲出不同的故事)。

叙事是对一个完整动作的“摹仿”,而“动作在本质上不可能是静止的。动作(有别于活动)必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它必须从别的动作中生发出来,必须引起别的不同的动作。”只有空间性的图像进入到了时间的流程之中,才能达到”摹仿“动作,也即达到叙事的目的。

在图像叙事中,主要有两种使空间时间化的方式:利用“错觉”或“期待视野”而诉诸观者的反应;利用其他图像来组成图像系列,从而重建事件的形象流或时间流。这两种方式都必须利用观者的意识作用:前者主要表现为发现或者绘出生活中“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从而让人在意识中“看到”事件的前因后果;后者则主要要让人在图像系列中感觉到某种内在逻辑、时间关系或因果关联(否则就只是多幅图像的杂乱堆砌),从而在意识中建立叙事的秩序。

从单幅图像到系列图像,电影是系列图像叙事的代表性类型,但任何电影都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生活中地“时空连续体”,所以无论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机械组合,还是跨时空地蒙太奇式衔接,都涉及到场景地在场与缺席问题。

 

十、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中,“图像”现在都已成为一个关键词。图像不只是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表面之上或任何媒介之中,而且占据了一个先于’事物本身‘的位置;今天的世界甚至可以用’图像先行‘来定义。曼哈顿的时代广场已经转化成这样的一个都市空间,其中几乎每座建筑都非物质化了让位于屏幕墙。

由语词或话语构成的文本于图像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语词是一种时间性媒介,图像则是一种空间性媒介,但由语词构成的文本却总想突破自身的限制,欲达到某种空间化的效果;而图像也总想在空间中去表现时间和运动,欲在画幅中达到叙事的目的。

 

十一、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及其在叙事活动中的相互模仿

 

无论对于叙事文还是一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媒介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事件必须借助媒介才能得到叙述,形象必须依赖媒介才能得以塑造,情感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得到抒发,思想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得以表现——而这一切,也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得到传播。图像和文字当然是两类再现事物或观念的媒介或材质,但换个角度看,它们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符号。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间相互模仿的情况,既发生在内容层面,也发生在形式层面。所谓模仿中“顺势而为”的情况,也就是图像叙事模仿文字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内容层面,因为文字在再现世界或生活的时候,确实比图像要“深”、要“广”得多;而模仿中“逆势而上”的情况,也就是文字叙事模仿图像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形式层面,因为图像的“双重性质”中那“造型”的一方面,虽然让图像在叙述事件、再现生活方面吃亏不小,但其结构或形式方面的长处却每每为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天才作家所羡慕并模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