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2019-02-04 11:07:45)
标签:

建筑体验

拉斯姆森

建筑史

城市规划

分类: 18茂均/弋航/子越/吕清/向阳

一、其人:

斯蒂恩·埃勒·拉斯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丹麦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教授。

拉斯姆森1898年出身于哥本哈根一个军人家庭,早年跟随石匠学艺,1916-1918年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建筑学,1919年开始建筑师职业生涯,1924年起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任教。其学生中包括后来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拉斯姆森曾于1935年游历中国,并对北京的城市建筑及皇家园林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拉斯姆森于1932年起成为哥本哈根城市建设委员会成员(1932-1938)。1942年起至1948年拉斯姆森成为丹麦NGO组织——丹麦城市规划协会的主席1947年拉斯姆森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RSA)。1962年他成为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FAIA),并先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位于哥本哈根的自宅、林斯特德市政厅、伦格斯特德中学、哥本哈根Tingbjerg住区规划,Borgergade住区规划,哥本哈根都市区总体规划(1947)。其于1945-1948年参与并主持的哥本哈根都市区总体规划(Finger plan)成为以后几十年哥本哈根城市发展的主轴。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伦敦:独特的城市》(1934)、《城市与建筑》(1949)、《建筑体验》(1957)。《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哥本哈根Tingbjerg住区现状一,注意其外廊式走道的形式处理)《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哥本哈根Tingbjerg住区现状二,注意其立面百叶形式和墙体材质之间的关系,立面可变性与丰富性在不破坏统一均质的功能逻辑下的表达)《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哥本哈根Tingbjerg住区现状三,注意建筑入口同街道的关系及对高差的处理)《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哥本哈根Tingbjerg住区草图一,注意路网密度、建筑的图底围合关系、建筑、街道、停车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群中的区域标识性建筑)《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哥本哈根Tingbjerg住区草图二,对街道与建筑的视线关系及区域标识性建筑的视线关系推敲《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1948年哥本哈根大都市区计划——Finger plan,沿市郊铁路线伸展的指状空间发展结构,形成带状的区域性组团,鼓励市民对公共交通的使用,控制了城市以“摊大饼”模式的开发,避免了今后几十年城市发展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

以上图片来源:

1、https://www.arkitekturbilleder.dk/bygning/tingbjerg/

2、http://www.kunstbib.dk/samlinger/arkitekturtegninger/vaerker/000024833

二、写作背景、特点与全书结构

1、写作背景

本书丹麦文版出版于1957年,1959年由MIT出版英译版。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最早的自现象学角度展开讨论建筑的著作。在这一方面远早于诺伯·舒尔茨于《存在·空间·建筑》(1971)中带有更强逻辑特点的系统讨论。

2、写作特点

本书的写作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描述性,符合现象学的口吻,事物所见即事物本质——书中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少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证,而是突出了描述性特点,使得对具体片段的阅读更像在读一本散文或小说。

二、启发性,书中对具体问题的描述性讨论基本都带有启发性,正如作者所述,要让志趣相投的,哪怕仅仅是14岁的少年也易于理解,将“所从事的专业情况告诉外界人士”。并且这样的解释是借由形式的观察者——即实际体验者,而不是形式的创造者——即设计者的视角展开。这样的解释角度使得被创造者忽略的问题反而凸显出来。

三、反思与批判,本书的前言部分即提到当代建筑师在长期实践中反而失去了对场所、材料及使用的自然感受。作者在文中细节也多次对这一点或在历史中出现的类似情况作了批判。

3、全书结构

如下图最左侧框图,全书一共分为十章。第一部分点名了以描述性为主的切入角度。其后讲述的为涉及建筑体验具体内容的九个章节。而这些具体点的主要内容,如下图中间一览框图所示。书的整体如下图最右侧框图所示,可分为“对形式的直接体验”、“对形式的间接体验”以及身体对建成环境的互动三大部分。《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巧合的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亦为十章。不过建筑十书的切入角度及受众对象是针对形式的创作者——即专业建筑师的。而作者的这本书则不然,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是要让志趣相投的,哪怕仅仅是14岁的少年也易于理解,将“所从事的专业情况告诉外界人士”。而作者是否有意将此书作为涉及到建筑体验这一部分内容的“建筑十书”,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实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能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专业人士,拉斯姆森的这一著作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话语体系下,第一部从观察与体验者的角度出发(《建筑体验》一书出版于1957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则出版于1961年),而非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审视建筑的作品。

三、内容概述《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四、本期剪贴画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ZZY

The Experience of Architecture

——From people to urban and house



——赵子越

2019.02.04于重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