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义建筑学》读书笔记HYH

(2019-02-04 00:03:11)
分类: 18茂均/弋航/子越/吕清/向阳

广义建筑学是吴良镛先生对建筑学的一些再思考,在吴先生看来,提出广义建筑学这一概念的缘由在于建筑学已不再囿于个体建筑设计的范畴,这和建筑策划被引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清华大学的庄惟敏教授曾这样描述:当下建筑学的学术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学,环境学,行为心理学,市场经济学等逐渐渗入建筑学这个古老的学科中。这大概也正是广义建筑学所提出的一个大的背景吧。

全书分为十个部分,也可以理解成从九个不同的方面去传达吴先生对于建筑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以及吴先生对广义建筑学架构的一些设想。十个章节分别是: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以及广义建筑学的构想。前九个部分不存在谁轻谁重的详略关系,其都是看待筑学视角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最后一章——广义建筑学的构想则更多的是从建筑师本身的角度出发展望未来建筑或者说广义建筑学的发展。

在前言部分,吴先生对本书的核心论题——广义建筑学以及广义环境设计方法做出了定义。广义环境设计方法是以地区的概念指导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以城市设计的概念指导建筑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反过来以微观环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规划设计的科学与艺术。即:建筑的范畴不再仅仅停留于建筑本身,而是要与规划、园林,甚至是城市设计相关联,着眼于宏观与微观两面来考虑设计的事情。而广义建筑学是从与建筑学互相联系的学科群的角度开拓和丰富建筑学的思路,使我们能够从内部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序列、层次、秩序和整体的组合方式来考虑学科地结构和功能。

在之后的叙述中,我会从十个章节挑选一些来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第一章:聚居论

在聚居论中,吴先生提出了聚落的几个特征,分别是:

1. 聚落是有层次的,如邻、朋、里、邑、都、师、州。

2. 聚落需要规划,居住在一起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

3. 从下层次到高层次的聚居,存在某种共同性,也各有质的变化

关于居住和环境建设,“当有无,有室之用”被吴先生提出。“无”即空间,可以分为大无和小无。“无”是用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聚居活动的场所。因此我们需要从整体及其组成部分来研究城市空间的内容,创造力的变迁。既要看到聚落“空间”及其实体的一个方面,还要关注人们的“行为”,汲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的观点来深刻理解聚落的多种含义。这在日本聚落发展过程中——从原广司到藤井明的变迁都有着很充分地体现。

在地区论的论述中,吴先生首先强调的是:地区性是建筑业的基本特点之一,在自然条件、建筑技术、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区的建筑文化、特有的风格以及场所精神。在研究地区与城市的关系时,要重视城镇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以及它产生的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所有效益,且不能拘泥于“保守式”、“意译式”、“具象的地区主义”、“抽象的地区主义”,毕竟它们只是创作上的不同见解,并不会影响所要结果的本质。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关注什么也是很显而易见的,建筑的地区性,城镇发展的差别性和阶段性,由城镇发展带来的政策和规律的多样性都值得我们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

在科技论中,吴先生着重提出了一些关于技术政策的见解。核心是“因地制宜,发展适用技术”。适用技术包括先进技术、中间技术、稍加改进的传统技术。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采用多层次的技术结构模式,分别针对不同的技术实施不同的应对的措施。

针对先进技术:有选择地把国际先进技术与中国实际结合、运用、消化、转化成能够普及与发展的东西,推动国内的技术进步。

针对中间技术:将行之有效的传统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取得改进。

针对传统技术:继续利用、挖掘、改进并淘汰落后的部分。

在教育论的部分,吴先生并没有完整地论述整个教育的架构,而是从建筑教育的弊端入手。在他看来,弊端主要是:新旧之争、理论与实际之争、新元素的加入与建筑教育滞后的问题。新旧之争持续了很多年,早期的法国多科性技术学院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之争,到后来的包豪斯与传统学院式教育之争,甚至到了今天,很多学院的教育理念以及方式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在我看来,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完全的坏事,正是在不同的模式下的碰撞,才能够造就建筑业的多样性。建筑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的工程或者社会并不匹配,新知识的引入造成的旧的知识体系的崩塌与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建筑教育始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与环境、知识等的发展同步才行。

在最后一章,广义建筑学的构想中,吴先生明确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定位。即广义建筑学不是对传统建筑学的否定,也不是传统建筑学的堆积,广义建筑学更对是考虑如何指导中国的建筑业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空想。

建筑的五个观念也是吴先生对未来建筑发展或者说广义建筑学的出发点以及回归点的一个完整的论述。

建筑的人本时空观:不要就建筑论建筑,而是要从建筑-邻里-市镇等物质构成的空间里看到人群、人的需要、人的行为,甚至是人的思想。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建筑的地理时空观:建筑的创作一定要基于地区的特性,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个人表现欲。

建筑的文化时空观:建筑可以被理解成文化的缩写。避免建筑文化的趋同现象与创造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城市时未来建筑与文化交融的必经之路。

建筑的经济时空观:建筑的创作不是个人意欲的表达,而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筑的艺术时空观: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尽的,建筑师在建筑美中的创造也是无止境的。

在我看来,整本书不仅仅是吴先生一些个人观点的表达,也是中国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与现状的大纲,虽然都不是特别的详细,但也足以给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一个很好的引导,也能帮助我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