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ZCZ

标签:
城市建筑哲学建构历史 |
分类: 16会通/晨至/林东/世礼 |
“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
——路易斯· I·康
虽说是一本研究现代建筑大师路易康的学术专著,但是本书名字还是稍显晦涩。按照作者汤凤龙在他自己写的“丛书前言”中已经阐明,作者在本书中无意对哲学概念进行移植,也无意让建筑学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相反立足于建筑学本体,力求展现建筑学研究自身的逻辑与魅力。按照同济大学王俊阳教授的观点,它让我们理解,什么事建筑学的自主研究。
本书最为有趣的地方在于其文本的写作方式,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话语”,而是类似侦探小说对于细节与真实的追求——从路易康未建成、修改方案里解读出原本他想达到的目标——这种文本的写作有很强的代入感,对大师作品的分析也有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系列丛书谈到了秩序与建造的问题:密斯的“结构”表现为“匀质”的几何网格秩序,它促成了密斯对“清晰的建造”的永恒追求。赖特的“原则”表现为整体“有机”的灵活秩序组合,特实现了他对“材料本性”的终极诉求。康的“秩序”表现为“间隔”的井格秩序,也契合了康对“事物的区分”的无限苛求。而对于建造秩序的解读,也成为了本书的重点。建构,这个在中国建筑界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表达,即“建造的诗学”,而秩序就是使“建造”转化为“建造的诗学”的关键。而在本书中,摆脱了对建构、建造、诗学的概念的纠缠,而是直接对建造过程中各个时期实质问题解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建筑学自主研究。
本书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路易康思想的背景与对其影响的一些事件、文本与人物,后头四章以他的“秩序”为线索,分析实践案例来研究其“秩序”。第一章的内容虽短,但却极其重要,通过康自身的一些经历,找到了他对于建筑诉求的来源:一、1920年,康进入以巴黎美术学院教学方式著称的宾大建筑系学习,师从古典建筑学家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他认为古典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建筑设计方法,现代的建筑设计应当关注的是建筑元素合乎逻辑的组构关系而非其表面风格。新的功能和时代特征必然导致新的方法和形式特征。二、迪朗以古典建筑为原型的建筑排列组合系统,在他的实践中将两者看似对立的理念包融在一起。这两种价值取向也成了路易康日后建筑中的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前者赋予了康对结构体系表达的尊重,而后者赋予了其空间和形式组合的秩序。作者还告诉我们,在宾大的四年间,康读到了对其一生影响巨大的奥古斯特舒瓦齐的《建筑史》。这是一部在十九世纪众多建筑史论著作中具有非凡意义的著作,用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的话来说,它将建造视为建筑学的基础,而将所有的风格化的转换视为技术发展合乎情理的结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安妮唐——比康小十九岁,康的学生、助手、情人、妻子——格罗皮乌斯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从作为助手开始就对康的设计产生了极有力的影响。安妮唐对于几何的认识以及她的观点——建筑师应该在真正的三维几何体系中创造形式,而非仅仅是将二维的几何图形升起,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形式的自我特征。
在早期,路易康的实践并没有将他对建筑的诉求用于实践上。早期的作品中可以或多或少看到柯布、密斯等现代主义大师们的影子。安妮唐帮助康认识到了“几何的原型秩序”,设计了阿特拉斯水泥公司城市大厦,一个复杂以三角形为生成元的三维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康日后开山名作——耶鲁大学美术馆顶棚建构原型。而安妮唐将耶鲁大学美术馆看成是康建筑生涯的转折点。

可以说,她帮天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后面的内容是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首先便是其“开山名作”耶鲁大学美术馆。
在特灵顿浴室的设计中,按照路易康自己的说法:别人从耶鲁大学美术馆认识了我,而我在特灵顿浴室之后认识了我自己。
用本书作者在最后引用布鲁诺赛维的话:“现代建筑永远包含着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它只是重新思考每一个传统观点,系统的发展和审核新的前提。一种摆脱对清规戒律盲目崇拜的意志是现代建筑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