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2016-09-07 09:58:04)
分类: 15张天/二孩/曾橙/岳阳/彭/NA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一、作者及相关背景

    阿兰·B·雅各布斯,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教授。美国20世纪中后期城市规划和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倡导以观察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提出走上街头,他的研究主要侧重街道等公共空间的设计。   

    著有:《观察城市》(Looking at Cities1985

          《伟大的街道》(Graet Streets1993

          《都市大道:历史、演变和设计》            

         Boulevard Book:History,Evolution,Design of Multiway Boulevards2003

     1961年,简·雅各布斯出版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强调街道和人行道是城市中主要的公共空间,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

     1986年,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城市中的步行空间不仅应具有交通功能,同时也应作为公共活动的可逗留场所。

     1993年,阿兰·B·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中,从尺度、平面、断面和使用方式上描述分析了200个案例,并提出如何通过设计策略创造美好的街道。

 

    二、 街道的诞生

    是先有城市,再有街道,还是先有街道,再有城市?

    街道是怎么起源的呢?史学家说,Long long ago。在原始荒蛮的世界里,有种叫人的动物在生存圈内四处穿梭,伏守在食物迁徙的路线上猎杀,在温暖背风、易守难攻的地方构筑定居点。这些定居点与猎杀点之间经常穿梭形成的路线,相信是道路最初形成的模式。

    后来,人类繁衍生息,道路越来越宽,建筑越来越多,文明开始建立,他们慢慢统治这个星球。

    无论东方西方,早先的城市街道基本都是方格网状的布局。在中国,“城市”源于夏商周,“里坊制”城市格局始于秦汉盛于隋唐。在中国,街道的重要变革者是赵匡胤,北宋都城开始收窄街道宽度,增加了市民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街道开始融入了贸易与社交。中国城市街道2.0版本宣告开始。

    关于那些西方城市街道的状况,“城市规划的艺术”是由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创造的。他是第一个把方格网状的布局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建筑师。

 

    三、街道与城市肌理——街道与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城市肌理: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组成的地段和公共绿地等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由这些几何形态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以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质地所产生的城市视觉特征为城市肌理。

    形态特征:城市肌理将人类社会生活凝固于物质空间中,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叠加而成。

    尺度层级:建筑群体展示了最小范围的肌理。

    一定规模:表现为面的性质。

    一定密度:城市肌理由于建筑组成不同的密度会形成完全不同质地的肌理形态。

    拼贴特征:既表现为不同时期历史性的拼贴,也有同一时期不同肌理形态的拼贴。

    人文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人的活动产生出不同的城市肌理。

    要尝试理解一个特定城市区域的本质特征,又要知道城市之间的差别所在,在相同的尺度上来比较相同尺寸的区域是十分重要的。

 

    四、街道纵览——可供学习的街道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巴塞罗那  格拉西亚大道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1.街区的转角与街道都是斜交,友好态势;

    2.从中央快速路到街边建筑,通行速度逐级变缓;

    3.建筑外观复杂,细节丰富,整体效果和谐;

    4.人行道沿线附属设施满足人们行走、漫步或休息的功能。

    ·巴黎  香榭丽舍大街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1.中央区域十车道,宏伟的林荫大道;

    2.沿线高达的、修建整齐的悬铃木,且树木种植的间距合理(9米),但是修剪不合理,不能提供遮阳,没有视觉遮蔽;

    3.建筑入口前的步行区域中大肆加建或拆除;

    4.真正需要的是 利用街道宽度,营造出更多符合人体尺度的空间。

 

    五、创造伟大的街道

    1.散步的场所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街道的功能自然要包括协助行人到达附近的特定场所,或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只有在步行的时候,才能够看清路人的脸孔与体态,最大程度的融入城市环境中;

    街道最基本的用途就是社交。

    2.物质环境的舒适性

    最好的街道总是让人倍感舒适,至少在那样的环境中,它们已经达到了可能达到的最高舒适程度;

    树木在夏日提供阴凉,也能够遮风避雨;冬日街边的树木提供御寒的暖房;

    与气候相关的舒适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定量评估。

    3.清晰的边界

    街道的边界在两个方面获得定义。垂直方向上,与建筑物的高度、行道树发生关联;水平方向上,决定于长度和间隔距离;

    人类尺度、亲密尺度、可视角度。D/H接近12,建筑就接近了人类尺度的极限;

    30°视角上1:4的比例关系转换为1:2的高宽比(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的比值);

    紧密的建筑间距往往能够比松散的布局更易带来清晰的街道空间限定感。

    4.悦目的景观

    人们的目光总是在四处游移。人的视野与运动相互依存,这是一个常识;

    一般说来,只要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界面让光线不断法还是能变化,就可以让街道的环境促进眼球的运动;

    视觉上的丰富性必不可少,但绝不能过于丰富、以至于演变为混乱和无序;

    建筑立面上细小的体面变化越多,光线变化的机会就越多,眼睛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来获得愉悦。

    5.通透性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好的街道都有一个特别之处:它们的边缘都是透明的, 那里往往是公共领域与不那么公共的;

    通常情况下,建筑的门和窗提供了通透的感觉,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室内景象,吸引杏仁驻足;

    对于路上的杏仁来说,窗子的存在自有它的好处,它们让人感觉到生活得气息;

    为了获得通透性,可以采取一些微妙的方式,而不是非要窗门洞开。

    6.协调性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优秀的街道汇集了足够的性格要素,它们彼此敬重,彼此服务对方,同时服务于街道的整体;

    建筑与街道的其他部分和谐相处。

    7.维护与管理

    民众的集体参与,街道认同感的培养;

    物质上的维护管理,不仅仅是让各种设施保持清洁卫生,同时意味着选用易于维护的材料。

 

    六、总结与思考

    1.街道是一种人们不在室内时可以停留的户外环境。

    对于公共空间,中西方在感知上还有很大的区别。东方人对家里和外面在心里上有很大不同,内部空间和外环境划分严格。这种对家的依恋之情在国外好像表现得并不明显,他们对外空间的要求和需求也更加高一些,于是对外部空间也希望是能够停留的。

    2.城市之所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而街道便是非常主要的社交场所。

    在国外很多城市是社交的场所。人们在街道上产生很多接触,无论是生活、商业、还是政治上的,都可以在街道上交流。但是我们的城市好像是相反的,乡村里的人们很乐于与村子里的人多多交流,非常有所谓的社区感。反观城市,无事不交流的现象是很正常的。这个层面上来说,西方的文化来自于“逗留”,而在中国是无处逗留的。

    3.水平维度的街道承载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空间,那么基于密度和集约化的考虑,垂直维度上的“街道”是否可行?

    4.日本的经验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伟大的街道》读书笔记/ZC

    ·个性但协调的街道风貌;

    可能是因为土地私有,个性的单体住宅十分多见,建筑形式也就十分多样。个性的建筑设计,个性的广告设计,但街道风貌为何依然良好,并未出现“脏、乱、差”?这样的街道反而可以细细品味,停下看每栋建筑。

    ·改变交通工具去适应街道;

    交通工具小了,一方面节省空间、节省能源,另一方面也更加适应原有的街道尺度了。

    丰富的街道景观绿化;

    每家每户,不论房子好坏,贫富贵贱,都要配有绿植。这种全民的热爱,并且愿意向着街道展示,在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道路绿化的不足;

    对路外停车的高度重视,解放了道路空间;

    沿街并无垃圾收集设备,但却形成了整洁的街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