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近代建筑——YY

(2016-09-07 09:00:25)
标签:

文化

空间生产

分类: 15张天/二孩/曾橙/岳阳/彭/NA
日本近代建筑
一,目录

「 从1858年安政五年开埠,到1945年昭和廿年日本战败的这一段建筑发展史 」

第一章 绕着地球向东转来到日本——阳台殖民样式建筑
一、附着阳台的西洋馆
二、在日本的开花
第二章 绕着地球向西转来到日本——雨淋板殖民样式与木骨石造
一、钉木板的白色西洋馆
二、北海道开拓与美国
三、另一个向西走的殖民样式
第三章 冒险技术者的西洋馆——洋式工厂
一、日本的产业革命与建筑
二、沃特斯传
第四章 匠师们的西洋馆——拟洋风之一
一、木骨石造系拟洋风的诞生
二、灰泥系拟洋风的盛行
第五章 文明开化的花朵——拟洋风之二
一、雨淋板系拟洋风的出现
二、文明开化建筑论
第六章 御聘建筑家的活跃——历史主义的导入
一、最初的正统派
二、孔德教授访日
三、作为宅邸创作者
四、安德与布克曼的介入
第七章 日本籍建筑家的诞生——历史主义的学习
一、何谓历史主义
二、英国派
三、德国派
四、法国派
五、国家与建筑
第八章 从明治到大正——自我觉悟世代的表现
一、对于理论的觉悟
二、与传统的抗争
三、新艺术运动
四、发现实用的美洲大陆
第九章 新世纪的历史建筑——美国派的兴盛
一、美国派的兴盛
二、欧洲派的复兴与历史主义的巅峰
三、新感觉派
第十章 社会政策派——都市和社会的问题
一、耐震构造和防火
二、震灾复兴计划
三、住宅问题
第十一章 现代设计——由表现派开始
一、何谓现代设计
二、日本现代设计的起点
三、临时建筑装饰社和后期表现派
第十二章 初期的现代主义——包浩斯派与柯比意派
一、风格派及包浩斯派的由来
二、反主流的柯比意派
三、战争与建筑
后记
名词对照
二,内容介绍及辩论
作者藤森照信是一位建筑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师。谈到为何要以近代建筑为对象来写作建筑史的时候,他说:“刚开始学习建筑史的时候,阅读了这个领域的学生皆知的太田博太郎的著作《日本建筑史序说》,深受感动。然而这本书只谈到江户时代,并未提及明治以后之事。心中虽未想说‘太好了’,但开始思考那么我来写日本近代建筑史序说好了,同时也想脱离太田老师的历史叙述中那种像运动选手一般的明快主义,或是近代主义的客观性,而想撰写更主观且混入臆测乐趣的历史。” 


西风东渐-------殖民样式的传入
日本近代建筑——YY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国门开放之前是没有“近代建筑”这个概念的。自古以来,日本的建筑形式大致分为神明造、春日造、唐样、和样、寝殿造、书院造、数寄屋造、城郭、茶室等样式,这些样式都有各自的用途。但是,在这些严格的式样背后,是师傅传徒弟的严格遵循经验主义的营造方式,具有独立设计和施工能力的建筑师几乎为零。这也是日本(包括中国)一直未能出现可以与西方相提并论的近代建筑的原因之一,直到安政五年(1858),江户幕府签下《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打开国门之后,各种西式近代建筑样式便随着殖民者的汽笛登陆日本。

在各种殖民样式中,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阳台殖民样式,一种是雨淋板样式,一种是木骨石造。阳台殖民样式一般被认作是由英国人带来的,但是在欧洲大陆却难觅踪迹。实际上,阳台是英国殖民者为了适应印度的炎热气候而建造的,却误打误撞地给人以“这就是西洋”的误解。这种建筑风潮,很快便从长崎蔓延到了横滨、神户等大型港口的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独特的殖民景观。不同于阳台殖民样式,雨淋板样式起源于欧洲一角,越过大西洋,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扎下了根,进而扩展到整个美国。日本开国之后,这种样式凭借其材料的易得性、建筑技术的简单性、适应气候的多样性和维护成本的低廉性在长崎、横滨、东京遍地开花,随后在明治政府的推动下,雨淋板殖民样式在札幌迎来了建设的高峰。无论是建设量还是影响力,北海道地区尤其是札幌都堪称日本之冠,著名的札幌市钟楼便是这一样式的代表作。另一种西洋馆建设方法则是木骨石造。顾名思义,这种样式在木构造的骨架外侧叠砌石材,并用五金铁件将二者连接一体化,外观形成石造的视觉体验。在欧洲几乎找不到它的踪迹,其主要应用于美国乡下的车站和仓库。这种样式摆脱了纯粹石造建筑的高成本和大体量,结合了木结构建筑的轻盈和石造建筑的厚重感,可称之为一种折中的样式,但这也正是其先天不足所在,既没有完全木造建筑的自然感,又失去了石造建筑的雕塑感,也许这就是它存世量稀少的原因之一。这种样式昙花一现之后,迅速被木构造+海鼠壁的传统技法所取代。


奇妙的模仿----“拟洋风”的流行
日本近代建筑——YY

日本近代建筑——YY
日本近代建筑——YY

开国之初的日本建筑主要是由传统的大木匠师和外国建筑师所垄断,由于技术和眼界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建筑师”直到明治后期才出现。而最早开始西式建筑本土化尝试的是从传统社会中走出的大木匠师,从他们手中诞生了一种奇妙的建筑风格----“拟洋风”。

作者将这种风格视为“文明开化的花朵”,而以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独特的“拟洋风”建筑是很粗糙的。明治初期的大木匠师们大多将自己从西洋建筑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或是参观殖民式样之后的印象,在自己的建筑物上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各种“拟洋风”建筑“混杂着泥土的味道与乐天个性” ,大木匠师将木构造、日本式屋顶等从传统中带来的元素与他们从殖民式样中得来的印象结合,创造了一座座和洋折衷的“西洋馆”。这一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基本上沿袭了最初登陆日本的三种殖民样式,发展出“木骨石造系”、“雨淋板系”和“灰泥系”,并迅速流行于全日本。这些看似随意产出的拟洋风建筑,其设计上包含了相当的共通性。首先是造型和细部上充满了和式元素。没有人在乎是否遵守了正统的西洋建筑手法,他们根据自身积累的和式建筑经验和浅薄的西洋印象,在营造过程中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想到某种元素就加上一点,这也是拟洋风建筑多样化的原因。其次是塔楼应用上的折中。大木匠师们所喜爱的顺着楼层往上做小,在屋顶上加上塔状物的做法明显收到了传统东方木造塔建筑的影响。最后是在建筑物中加上西洋式的拱和柱。藤森照信这样评价道:“从欧洲出发往日本的向东路径来的帕拉底欧主义的入口玄关,以及向西路径而来的美国的塔,各自与当地的感性混合变质,组合成为拟洋风整体构成的基础。” 

“拟洋风”的和洋折衷属性使西洋风格迅速以一种较为容易受人接受的姿态蔓延到日本的各个地区,但是其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木匠师们对于正统西洋建筑的陌生,以至于他们既不了解正统的建造方法和各种样式的用途,同时也缺乏充裕的资金,再加上工期的短暂,种种因素决定了“拟洋风”建筑不太具有成为经典的潜力。因此,在明治一〇年代后半正式登场的欧洲派将其耻笑为无知,而国粹派则因其将西洋风格混杂到传统和风建筑之中而把它视为可耻的。不久之后,拟洋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辩论:

一、为何在那个时期会出现哪些不可思议的建筑?

1.无知:对于西洋馆的建造技法无知,甚至对于新建筑形式的无知(学校、办公厅、医院、警察署等)

2.资金短缺、工期短.

 

二、拟洋风中土木与建筑似乎不同,土木更类似于殖产兴业,而建筑似乎没有这样实际的改变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为何要修建?

1.以此来表现建筑与都市的欲望,根源是人类的表现欲

2.对于政策性的计算结果与地方长官个人资质的倾向

3.国家对于文明开化的需要,建筑成为符号,什么样无所谓,重要的是要与之前不同。


为国家而建造---本土建筑师的诞生
日本近代建筑——YY

日本近代建筑——YY

昙花一现的“拟洋风”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建筑。随着日本人对西洋的理解加深,原有建筑者们所设计的西洋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因此,日本政府从1870年设立工部省和工部省附属大学,直接到欧洲招聘建筑家前来设计装饰宫殿、官厅、剧场、大宅邸等充满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建筑,并在工部省附属大学教授建筑课程,欧洲建筑思想和营造方法至此进入日本,并直接催生了日本的第一代建筑师。
在当时的西洋建筑处于历史主义的鼎盛时期,欧陆三强英法德占据主导地位,受此影响,这一时期的日本建筑师也形成英国派、德国派、法国派鼎立的局面。其中,英国派无论是在设计数量还是对后世的影响力上,都远远超越其他两派,并于明治晚期成功建立起由学术界、建筑师、建设业者组成的近代日本建筑界体制,进而演变成日本现在的建筑体制。英国派以御聘建筑师孔德 门下弟子为主。孔德在工部大学期间,共培养了21位毕业生,大部分后来成为英国派的核心人物,其中以辰野金吾和曾祢达藏 最为出名。相比英国派,德国派和法国派首先在人数上就逊了一筹,但却在设计水平上面取得了比英国派更加辉煌的成就,尤其是片山东熊设计的皇太子的赤坂离宫,标志着日本籍建筑师已经正确地掌握了欧洲历史主义的三要素----造型、比例、关系,展现出完美的设计风采。

虽然第一代建筑师在设计上展现出高超的水平,但是相比创造而言,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学习。与“拟洋风”不同,他们并没有照搬某些成熟的样式,而是在各种各样的样式中选择其中的某一种或两种,再加上自己的风格进行润饰。在样式的选择上,他们靠着用途与样式的关系以及外观的视觉印象来决定。第一代与后来的建筑师们相比,他们的建筑大多集中在官厅、银行、宫殿、博物馆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上,这说明,推动第一代建筑师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家。再加上第一代建筑师出身于前明治时代,甚至有很多出自传统的武士家庭,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近代国家的诞生,深感用建筑装饰国家和时代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因此,在他们作品中出现如此之多的纪念碑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开枝散叶----从自我觉悟到现代主义

随着第一代建筑师的老去,日本近代建筑步入了一个低潮期,设计的密度与气势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的日本建筑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首先崛起的是第一代建筑师的弟子们。
日本近代建筑——YY

日本近代建筑——YY

虽然辰野金吾等第一代建筑师在设计上大放异彩,将日本带入了近代建筑时代。但是他们对于建筑理论方面的探讨却漠不关心。这种漠视的态度也间接导致了第一代老去之后的低潮期。而日本建筑界的自发性理论探讨始于辰野的弟子伊东忠太,并于孔德之后,第一次探讨了建筑的“美”的概念。 随后,伊东在对奈良法隆寺的考察中意外发现其中门中央部分的木列柱与石造的希腊神殿有微妙的相似,进而推断日本之美的起点在希腊。抛开其正误不谈,伊东的这一观点粉碎了当时普遍认为日本传统建筑源于不同于欧洲的低劣文化的看法。同时,武田五一从茶室建筑入手,发现了日本传统中还隐藏有一种轻巧、清晰、变化多端的设计可能,这种思想在纪念碑式建筑大行其道的明治后期无疑是反潮流的。而且当时的茶室建筑还处于传统建筑的势力范围,是由宗匠们一手包揽,并不属于“建筑师”这个群体可以染指的领域。武田五一的新发现直接导致了20世纪初日本国内的新艺术运动兴起。至此,第二代建筑家通过对日本固有样式的发现,开始建立起能与欧洲建筑相抗衡的理论依据。

伊东忠太于1902年从北京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考察,归国后即发表了《从建筑进化原则看我国建筑的前途》(1909),批驳了从前的欧化思潮,并提出“进化主义”的论调,提倡将日本传统木造建筑进化到石造建筑。伊东的观点刺激了第二代的深入思考,在1910年召开的“我国将来的建筑样式该如何发展?”讨论会上,第二代们形成了三种创作理论,并各自实践,第三代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为日本建筑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日本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建筑一直被掩盖在欧洲样式的光芒之下,尽管第一代的许多作品中使用美国技术(如钢骨补强、空调、给排水、电梯等),但在外观表现上,欧洲样式仍然雄踞主流。这一局面直到横河民辅、渡边节等人在国内崭露头角开始才得以改变,并迅速在办公大楼、住宅中找到了生存空间,成为主流商业建筑的首选样式。在大正初年(1910年代),经历了第一代退出舞台之后短暂低潮的日本建筑界迎来了美国派的兴盛,同时,欧洲派也迎来了复兴,日本的历史主义进入了巅峰。

辩论:

一、历史主义

 

样式和用途

1.日本---有不同的样式,样式基于用途,样式的延续完全依赖于是否还有这样的使用或社会生活存在。

2.欧洲---样式、用途等一并发展,划分派性,各自排斥,但是样式与用途并不一一对应如哥特样式可以是教堂也可以是住宅


随着世界上新艺术运动和否定历史主义样式的现代设计的兴盛,历史主义阵营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一个是坚持历史主义自身新的活力,另一个则积极应战,在历史主义中融入现代设计的要素,而后者被称作“新感觉派” 。这一派同时受到历史主义和现代设计的冲击,在保守的历史主义这和年轻的现代主义者中间均难以得到认同。尽管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新感觉派作为连接历史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桥梁,无论是在量体和壁面的处理,还是在细部造型与润饰的材质感上均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影响深远。这一派中出现了一些在现代设计和历史主义之间取得绝佳平衡性的作品,在昭和十年(1935)以后至战后的现代设计全盛期中,一直受到较高评价。

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遵循着“植物—矿物—几何学—数学”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与人类的发展是类似的。人类从植物的恩惠中得到生命的延续,而植物依赖于矿物的润泽,矿物的背后隐藏着几何原理,几何学则是数学的具体呈现。日本的现代主义设计和欧洲在同一时间起步,以后藤庆二为代表的大正青年一代开始从对建筑最基本理念出发进行思考。他们从自我中觉悟,摆脱摆脱历史主义的束缚,来面对宇宙、自然,由此看来,大正时期的年青一代已经达到欧洲先进理念的水平。这种设计上的生命力,首先在表现派作品上体现出来。藤森照信认为,大正三、四年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元年,诞生了西阵织物馆 和丰多摩监狱 。随后出现的分离派 、赖特派、临时建筑装饰社 、后期表现派等派别虽然没有完全遵循现代主义的设计规范,但是却加速了日本现代设计的出现。1930年代,初期现代主义逐渐取代了表现派,风格派、包豪斯派 和柯布西耶派 作为日本初期现代主义的代表,已经超越了历史主义的地位,成为建筑界的主流。
日本近代建筑——YY

辩论:

一、震灾复兴计划(关东大地震)

借由地震进行的都市更新计划

1.针对灾民的启蒙计划

2.针对灾区的基础整理:a利害整理b人员培育

 

二、住宅问题

1.郊外住宅计划性开发

2.将住宅问题设为社会政策中一部分,制定中产及以下阶级的住宅法

 

3.实行居民启蒙计划

日本近代建筑——YY

藤森照信在书的结尾写道:“现代设计的历史实际上是人们对自身内部的一个审鉴,人类从自身内部出发,建筑的表现手法经过最初的植物层次到矿物层次再到几何层次,是一个在不断朝深层次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从没有现代建筑根基的东方文明中走来的新兴国家,日本跟在德国的后面,经历了现代设计的每一个层次,尽管最后日本只停留在几何学的层面上,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已是难能可贵。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接受先进理念的能力,无论是在古代派遣遣唐使,开展大化革新,还是近代明治亲政之后的迅速崛起,再到二战之后的再次腾飞。日本的学习能力和革新能力都叫人刮目相看。从一无所有到开枝散叶,再到与欧美建筑平分秋色,日本近代建筑在一代代建筑者的努力下,从零开始、锲而不舍,摆脱了传统木建筑的死板僵硬,从欧洲历史主义中寻求养分,并积极审视自身,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轨迹之后,终于和欧美一道步入现代主义的殿堂。这一蜕变过程,值得我们长久地学习和深思。

辩论:

一、现代设计怎么会在新艺术运动后出现

 

1.植物——矿物——几何学——数学方程式,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遵循着“植物—矿物—几何学—数学”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与人类的发展是类似的。人类从植物的恩惠中得到生命的延续,而植物依赖于矿物的润泽,矿物的背后隐藏着几何原理,几何学则是数学的具体呈现。

 

2.18世纪后叶,产业革命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以历史与文化为依托的历史主义空洞化。

  19世纪建筑界采取各种方式,五花八门,但是仍旧无法弥补这一空洞。


拼贴画:
<</span>日本近代建筑冲浪里>
日本近代建筑——Y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