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官改名后便成了黛玉
(2009-06-09 09:07:21)
标签:
大观园芳官身世黛玉生世宝玉因缘 |
分类: 红学. |
《石头记》六十三回,写宝玉给芳官改名,改成“温都里那”,意为金星玻璃宝石,实际上就是宝石或宝玉。但这块宝玉不同于其他的玉,由于特殊的身世经历,留下了深重的印迹,她就是黛玉(意为深黑色的玉!谐音代玉!代替的代。)
黛玉从杨州出来只有六岁,到贾府贾母厅上时,却有十一二岁了。大家都不解。其实作者说的都是真的。她六岁那年从苏州老家出来就进了贾府,但并没进大厅,而是进了戏班----就是贾蔷从苏州买来的戏班。《红楼梦》详细描述了整个过程。戏班解散后又指给了宝玉,成了怡红院的丫环。这就是芳官!芳官当时正是几岁!
《红楼梦》从五十八回到六十三回,不惜篇幅详细描述了芳官在怡红院的生活经历,描述了她与宝玉的真挚感情,描述了宝玉把她从一丫环变为金星玻璃宝石的过程。(也就是从草胎木质变为宝石的过程。)这过程其实就是绛珠仙草的生世:“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脂评: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株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看清!脱胎换骨了)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待到推到贾母厅上,已是几年以后了。(也就十一二岁了)这就是《红楼梦》第三回写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脂砚斋在“收养”二字旁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所以黛玉常感身世凄凉,寄人篱下。其实也真是寄人篱下!
(如果真是贾母的外孙女,比如湘云,天生就是官宦世家,还凄凉什么,还用给人家作养女,寄人篱下?)
看《红楼梦》写林如海:“这林如海,乃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全是虚拟!
再看《红楼梦》写宝玉初见黛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里就算老相识。(因为她的前身就是绛珠仙草.)今日只作久别重逢。”又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好。”(看清,又是送字了!)探春便问何出。(是该问问出处。)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一语道破!)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承认这“颦颦”是他杜撰出来的!)(脂砚斋批:“只瞒不过批书者。”其意很明显。)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这是关键!)黛玉答道:“我没有那个。”(看清,黛玉无玉,也就是说黛玉不是玉!仅只是代玉而已。黛玉身份很清楚了。)
再来看《芙蓉女儿誄》:“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五年八月有畸。”“眉黛烟清,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唤,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这些都是写芳官。(到黛玉时就清高、孤傲多了。)
后边又是:“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丫环薄命。”黛玉说小姐、丫环的不典雅,(黛玉深忌“丫环”二字,其身世可想而知。)宝玉又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把“丫环”二字换成“卿”,又是一证。)
看来这芳官或说黛玉真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最后还是死了。这就是宝玉轩馆,先叫“绛芸轩”,后叫“悼红轩”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自评《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荒唐就荒唐在这里,辛酸也辛酸在这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