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平与拗救

(2009-08-28 16:16:34)
标签:

孤平

拗救

仄声

平仄

唐诗

近体诗

律诗

文学

原创

三平尾

三仄尾

杂谈

分类: 社稷感怀

    孤平与拗救相辅相成,先有孤平,后有拗救.

    孤平是近体诗格律的大忌,查阅相关资料,唐律师中是不存在孤平的,因为有了拗救这个武器。

    原本照格律来写诗,是不会有什么不合律的现象的。但是人们用字的时候为了不损诗意,便会在应该用平的地方用仄.这样便产生了孤平.

    律诗都是压平韵,因此最后一个字也即韵脚的平仄是固定不能改变的,是平就平,是仄就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第一字后者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那就是拗救.

    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如同李白的《静夜思》是古绝而不是近体诗。象唐诗中经常见到的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形式就是一种拗句的样式。还有几种情况也是相当常见的,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救”,就是补偿、补救。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本句自救: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相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本句自救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对句自救或半拗,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下面举例说明。李商隐的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后句的“俱”字就是对前句孤平“无”字的补救,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后面的“自”字就是对前面“来”字的补救。这就是书上说的“孤平拗救”。 
    再如:韦应物的“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和王维的“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这几句都有三仄尾和三平尾,那么为何又能合格呢?是因为诗中的三平三仄相互补救了。

  以上有些是我学写近体诗的体会,部分是来自互连网的资料,我进行了学习消化。大家可以找些唐诗来试着分析一下,这样会加快进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