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大街琐忆】省委西边的日本楼

标签:
辽宁省委沈阳和平大街日式小楼满铁附属地商埠地 |
分类: 散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起来是整整20年前的事了。那一天,我和辽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一个搞制片的老师等人出去办事,回来时,路经和平大街,他说,他要顺便到他哥哥家的住处看看,那里就要动迁了。我们便和他一起去了。这位老师的哥哥是省委大院的,就住在省委西边的日式小楼。
过了马路,我们随着他走进院子,推开小楼的大门,我便看到一个显然是共用的门厅,门对面,是一道窄窄的楼梯,从一楼看去,这里好像住了大约两三家。门厅里一片破败和混乱,所有物件上都是厚厚的一层灰尘。制片老师走到他哥哥居室的门边,摇了摇锁头,站了片刻,便转身对我们说,走吧!
我得了赦令似得出了门,立刻打了一个喷嚏——灰太大了。
这里就要动迁了,我是知道的,砂山地区也和这里一样,大片的日式小楼将要在这次大拆迁中灰飞烟灭。遗憾的是,由于匆忙,我没有太看清室内外的细节,只能记住一个大概。这个大概,在13年后,被我写进了我的小说,当然,有虚构的成分了。
26栋小楼的院子里有一棵形态婀娜的梓树,此刻在寒风中摇曳着干枯的树枝。小楼墙体上,还残存着上一个季节留下的常春藤的藤蔓,它们虬曲的肢体象蛇一样地攀附在麻面的墙体上,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
小楼形态各异、造型精巧,没有一座是重样的。它的设计者是当时日本国内的非主流设计队伍,标新立异是他们的唯一追求,因此这些小楼与日本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差异很大,与欧美的建筑也不完全一样,很现代派。小楼一共有54座,于是人们便叫这里为“扑克楼”。“扑克楼”给中国百姓带来许多误解,以为看到了这些小楼就等于看到了日本。
……
解放后,这些小楼居住的大多是省、市直机关和文化部门的一般干部。一个院子里(也就是一座小楼里)要住的是几户人家了。从这里进进出出的人大都很有教养,皮肤也白,服饰也整洁。甚至常常会有一辆“华沙”或“伏尔加”停靠在某个小楼的院门前。于是从这里经过的人们便以极羡慕的神情看着这辆车和车里的人。
在小说里,我把地点挪到了砂山一带,把时间安排在日伪时期,把实际上的64栋减去了10栋,这就有了虚构的“扑克楼”一说。作家马秋芬在《老沈阳》里,以大量的笔墨,满怀感情地描述了她居住过多年的64栋。后来看到她女儿写的书评,她女儿的少女时代,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至于小说中的梓树,确实是在一座日式楼里,原型在从中山公园通往市文化宫的那条小胡同里。那座院子那时在混乱的楼群中,显出一种贵族式的矜持。它离文化宫已经很近很近了,从它身边走出去,就是文化宫后身那条小街,左边就是南二马路。这条胡同,现在已经没有了。
但我清晰地记住了这个院落,它的围墙高度依旧保持了当年的设计,这使我能够更多地看到了院里的细节。每次去文化宫,我都会在这里停留片刻,特别是夏天,当梓树挂满了肥大的叶子和纤细的像豇豆一样的果实的时候。
省委西边以及周边的日式楼,现在在纪念碑广场附近,还能看到已经被修旧如新的几座,而马秋芬书中描述的那些,以及我看到的那些,都没有了。这就想起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前,济南铁路局一只官员的话:“那是个殖民地的象征,不值得留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两张为闲人摄于5年前的南京南街一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