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街】鼓楼照相器材商店

标签:
沈阳中街鼓楼照相器材商店照相机美能达海鸥df |
分类: 散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看中街的老照片时,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张:天益堂的西大山露了出来,这样,在西大山前面,便有一处空地,一处长条形的空地,
这条空地即使在我小时候,它还是存在的,但是在空出这一条的南边,也是有买卖的。
当我记事的时候,它好像是一家玻璃器皿店,等我再大一些,就是到了少年时代,它就是鼓楼照相器材商店了。当然。如果是我的记忆混乱的话,那就是这两家店同时存在。
中街这家照相器材商店不是很大,由于它缩进中街路很多,所以它的经营面积受到必然的限制,所以许多年里,它一直是窄窄的一条,从西到东,依次摆置着整个摄影器材一个大的系统,这样它的子系统就显得非常拥挤——但这种拥挤在我看来非常的亲近和亲切——用当今的话讲,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照相器材商店!
对照相器材商店产生兴趣,是在我哥买了一架华山牌照相机后。之所以产生兴趣,是因为我哥那架照相机的价格是人民币8元——就是当时一瓶茅台酒的价格。华山牌照相机是拍135胶片的,它的卖点是镜头好,就是结像好。当时市场上就有一种说法,华山相机的镜头是军用望远镜的镜片。
这样我就想,我如果少吃几根儿冰棍儿,也能攒出一台华山相机钱啊!所以我只要去了中街,就到这家店看看,看有没有华山牌相机——市场上早就断货了。就这样看来看去,我哥在1972年年初又换了相机,是海鸥203。我索性也就断了自己攒钱买相机的念头,我哥的不就是我的吗?
事实也是如此,我哥这架相机,我用的比我哥多多了。既然是多多了,相关产业必然就得上马:晒箱——就是洗相片用的核心设备,得有吧?盘子、镊子,得有吧?于是开始频频去这家店,看晒箱,看完了,回家就到处淘弄原材料,然后自己做。到最后,开始自己冲胶卷,绿灯泡就是白炽灯刷上绿铅油。
有一天去照相器材商店,看到柜台里竟然摆放着一摞摞用黑纸包着的相纸。标价是一包一元,6×6规格、20张。这就是说,一张才5分钱!我毫不犹豫掏出以人民的名义印制的钱币。
到家后,我就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我家唯一的一件古董——一个民国时期的小梳妆匣里。那个梳妆匣在我开始洗相片之前,就归我了,因为那时我还在装半导体,乱东西很多。
当有一天晚上开始洗相片的时候,我傻了,这些5分钱一张的相纸,在显影液中渐渐显出了一片漆黑!20张相纸中,有一半是这样的。几天后,真相大白:我妹妹翻梳妆匣,想看看我给她和她同学洗的相片洗出来没有,便把我这20张还没有曝光的相纸,一张一张地翻阅,一直翻到第十张,才作罢……
时光荏苒,当进入新世纪时,在2002年的春天我想,我该买相机了。于是我又来到中街,来到这里——
没有了,我当年常来常往的照相器材商店没有了。
我转过身,惆怅而盲目地观望着百年前的鼓楼一带,突然眼前一亮——天啊,它在这里!
在正阳街和中街路交汇处往北的不远的路西,一幢民国老楼上挂着它的牌子:鼓楼照相器材商店!
我问为我服务的小伙子,怎么挪这来了?小伙子笑了,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且开始滔滔不绝地推荐他的产品。最后,我买了一台海鸥DF300,28-70的头——现在想想,真是傻帽到家,那时三好街已经开始出售数码相机了,我竟然买了一架非数码的!你也不搞专业摄影,扯什么呀,烧包啊……
这架相机只用了两三次,就收箱了。再后来,卖给了盛京古玩市场。
现在,卖我相机的这家器材商店早就没有了,它的对面是开业不久的恒隆广场,它这里也正在大兴土木。总之,不把老中街的味道彻底消灭,这群狗官们是不会消停的,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蓝方为原址,红方为后来的经营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