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街】新华书店

标签:
沈阳中街中街新华书店两道杠少年队中队长1965年 |
分类: 散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街新华书店搬迁,我是在网上看到消息的。一晃儿,它搬迁已经两年了。
说来也怪,看到这则消息时,我脑海里还是跳出以往常常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中街新华书店像一个节点,中街的人流到了这里,便不可思议地停止了流动;从书店往西,立刻萧条起来。
对于中街新华书店,我的记忆可以追溯到1965年。
一次是夏季,我和班里其他两个同学,受老师派遣,到中街新华书店买课本。那一天,天上下着雨,我是说,下着很大的雨,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新华书店关门了。满街的雨水哗哗地流着,我和两个同学趟着几乎没膝的雨水,落汤鸡似的从正阳街拐到这里。
当我们看到书店大门紧闭,我们几乎要哭了,这是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而且明天早上,这些书必须交给老师,因为老师和同学们明天就要用!
于是我们开始敲门,冲着里面大喊。
门终于开了,一个阿姨从门缝里露出半张脸:小朋友,书店进水了,不能营业了,快回家吧!
我们是给班级买书的,明天老师上课就要用啊!我喊道。
其他两个同学也喊起来。
我们必须喊,一是着急,二是头顶雷声阵阵,大雨哗哗。
阿姨稍稍顿了顿,说,你们等等,我去问问组长,啊?
不大工夫,阿姨回来了,开了门,说,快进来!
我们进来后,阿姨立刻又把门锁死,领着我们向后面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跟我到库里去,这里不能营业了。我们这才看到,满地的水啊,都快没脚面了,许多人正在那里清扫……
到了库房,我交钱,阿姨开票,然后给我去拿书。很快捆绑得结结实实的书放在了桌上。阿姨说,用油纸给捆包的,淋不湿,但你们要小心不要掉地上,掉水里,啊?
谢谢阿姨!
阿姨再见!
阿姨笑了,冲我们摆手,快走吧,天一会就黑了!
清新地记得,库房门槛处用砖头高高地挡起来。
多少年过去了,这个阿姨我始终不能忘记。
长大成人后,每当来到这里,没当看到年龄较大的书店女职员,我立刻会想,是不是她,是不是当年的那个阿姨?
另一次是秋天了。
我的两道杠磨坏了,所谓坏了,就是秃噜边了,总得往下扯线头。当然,硬要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在中街新华书店竟然看到了塑料的两道杠,那个新鲜,红是红,白是白的……
于是有一天我就和同学去了中街书店。
结果营业员告诉我,要学校的介绍信,不能随便卖的。
我有些急了,这个谁敢瞎戴啊?就磨磨唧唧地和营业员介绍自己,我同学也在一边帮腔。营业员也是个阿姨,态度非常好,也不着急,但就是摇头,不行,小同学,你回去开介绍信吧!
最气人的是,我们旁边一个逛书店的男孩儿凑了过来,听了一会儿说话了,你说你是中队长,拿什么证明啊?
那天,我是憋着一肚子气走出书店的。
我当然不能明白,1965年,文革的前夜,整个中国大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文革爆发的临界点——但是我应该明白,我就是在那一年的校大队委员选举中,最后被学校因政审拿了下来,而且班主任坦白地告诉我,就是因为你的家庭。
中街书店,不是我购书最多的书店,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书店——尽管有些书,在这里买不到,但还是喜欢到这里来。喜欢它的楼梯道,很有味道:是中街的味道,民国的味道,关东的味道,更是文化的味道。特别是它后来坐满了看书的孩子时,更有味道。
现在,它搬走了,尽管它的新址,不过是向原址的东面挪了28米,但这28米,足以毁坏我少年时代的温馨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会弄混。业内人则一般叫它沈河店,有一阵子,它叫中街教育书店,是对中国
大陆应试教育体制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也算面向市场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个新鲜,红是红,白是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金邮票在沈河区中街新华书店亮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金版《孙子兵法》摆上了沈阳中街新华书店的柜台。虽然该书
在沈阳仅限量发行46套,但是在其他城市均热销的“黄金书”在
繁华的中街遭遇了冷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