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奶奶的回忆

(2010-01-06 09:34:00)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五味杂陈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十二年来我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淡忘了对她老人家的记忆,反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的想念她,并几有提笔写一篇纪念她老人家的文章,但又几次因为无法梳理纷乱的思绪,而将一种难于忘怀的思念深深地藏在心里。

    奶奶是千百万旧时农村妇女中的一员,她的命运既有那个时代带给她的不幸,也有她个人命运中遭遇的苦难。然而她以顽强的毅力、善良的品行、勤劳的体格,豁达的胸怀,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族带到了春天,也给她赢得了健康的身体。

    我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讲关于她的故事,关于我们这个曾经飘摇在风雨中的家的故事,讲我幼时的故事,讲关于善良和作恶的故事。使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倔强和善良,特别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更加认识到我的奶奶对于我们这个家族,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怀的长辈,永远应该首先享受我们供奉的香火。

    奶奶生于清朝末年,可以说在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都是在动荡的岁月度过的,然而她遭受的苦难,远远不止于社会的悲哀,更在于家庭的变故。

    她的娘家住在一个相当封闭的小山沟。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期,应该说她的童年还算是“幸福的”。他父亲那一辈老弟兄三,领家带口生活在那个封闭的小山沟,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虽然住着石板房,烧着上山砍来的柴,穿着粗布衣裳,但是由于封闭却也躲避了战乱,由于勤劳却也能吃上饱饭,由于一家人都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过得艰辛却也快乐。这在她给我讲述的时候,是很能感觉到她对于那段时光的怀念。

    在她十四虚岁的那年,她服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我的爷爷。在此之前我的爷爷已经娶过一个妻子,但不幸早早地过世了。我奶奶是以姑娘补后的方式嫁到这个家的,小时候从她给我讲这段往事的口语中,至今我都能感受到她对于这种不公平婚姻的苦痛。过门后奶奶的生活并不幸福,我的爷爷脾气可能有些暴躁,稍不如意就会拳脚相加。但是旧中国生活在底层的农村妇女,对此是无法反抗的,她只好逆来顺受。

    这样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到底过了几年,但我知道就在她虚岁二十九的那年,我的爷爷撇下我的奶奶,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女永远地走了。那一年我的姑姑九岁、我的父亲三岁,而我的叔叔则还在襁褓之中。

    再不懂得温柔的男人,也是一个家的顶梁柱。爷爷的离去使这个本来就贫寒的家遭遇到灭顶之灾。从此我的奶奶才真正进入了他一生最苦难的岁月,也正是她历经了那段苦难的岁月,她才成为我们这个家族功劳最大的恩人。

    我无法描述他们那个时候的苦难,我只是知道一个家族的命运完全落在了一个弱小的女子身上,她以无比坚强的毅力靠种着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独立地支撑着那个几近破落的家。那个时候的土地出产是十分有限的,况且还都是山地。没有种过地的人是无法想象种地的艰辛的,即便是种过连片大田的人,也无法想象耕种山地的苦和累。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在自己没有畜力的状态下,耕作所需要的动作都是要由人来完成的。而在完成这些动作时靠的是一双手,两个肩膀。我们家是独门小户,没有血缘亲近的本家,即便是有血缘较近的本家,自私的天性使他们在这个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伸出援助的手,而是窥视着并不丰厚的家业。所以在特别忙的时节,给他伸出援手的就是她的哥哥---我的舅爷爷。

     我的舅爷爷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能给他妹妹的帮助就是春种秋收的时候,干些重活、累活。他也是唯一一个在我们的家处于风雨飘摇时节倾注了亲情的人。尽管他是那样的老实。

    仅有劳累还不是最苦难的,最苦难的是收下的粮食不够吃,还要承当各项摊牌、还要经受战火的惊吓。为了苦度日月,只有十多岁的我的姑姑每天都要挎着破篮子去挖野菜,为了苦度日月我的父亲和我的叔叔不得不给人家放羊,即便是这样仍然过不上温饱的日子。我的父亲是一个吃穿都不讲究的人,但是即便到了今天,他对瓜仍有一种本能的反感,都是他儿时过了太多的瓜菜代的日子,留下的条件反射吧。

    那时侯他们的日子到底有多苦难,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能说明当时的状况。对于农户来说茅坑积聚的粪便,就是田地的宝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谚语说清了脏东西和好东西的因果关系,那时侯不象现在有化肥,粪便是最好的肥料,地里上足了肥料,秋天就可能多收几斗。然而,迫于生计我的奶奶只好将自家茅坑积聚的粪便,卖给乡邻,换些小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按说这样的生活,她完全可以改嫁,尽管那个时候改嫁还受到传统思想的嘲笑。然而她没有。她也想过用一根绳子结束她苦难的生活,然而她也没有。她所能做的就是独自到我爷爷的坟头痛哭一场,释放一下她悲伤的情感,她所能做的只能是以柔弱的身体,深厚的母爱坚强地拉扯着她的三个儿女,直到他们都成为维持这个家族存在的一份力量。

    即便是她的生活如此地艰辛,担子如此地沉重,她仍然还要担负起一个婶娘的责任。就在他们母子四口苦撑苦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日子,一个远房本家也发生了变故,爹死娘嫁,留下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按辈份该叫我奶奶婶娘,就是这个有些远的,自己尚苦撑苦熬的婶娘,收留了他,直到他能自立。人,在富裕的光景帮助他人尚不是容易做到的,而在自己及自己的孩子都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时候,还要义无返顾地接纳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则更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我的奶奶做到了。她仅仅凭着一份纯真的善良,做到了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事。

    对于奶奶的敬佩和感恩,我真的有很多话要说,但将这出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凝聚成最精练、最真诚的语言是我在奶奶谢世时,曾经写下的一副挽联。其中的上联是:“历艰磨难,茹苦含辛,凭柔弱之躯硬是将一叶孤舟推出苦海。”我认为颇能概括出她老人家对于我们这个家族的第一个不可忘却的功劳。

    我对奶奶的深刻记忆还缘于她老人家对于我的似海恩情。

    我的母亲身体不好,在我呱呱坠地之后却无法象所有的母亲那样供给我奶水。况且正赶上了那个困难时期,连一袋奶粉都难于找到。嗷嗷待哺的我在我刚刚来到这个人世就被无情地接受生命的考验。我仍然无法描述奶奶到底是怎么样呵护着那个娇小的,也是孱弱的小生命的。我只是知道乡邻们都说,是奶奶的呵护和恩养才使我最终竟然奇迹般的站起来,而且还站在了他们的前面。 

    那个时候我的父亲凭初小(就是四年级毕业)的文化水平,靠边劳动变学习的刻苦精神,刚刚粗懂了一些医术,也因为小试牛刀竟然看好了几个病人,当然还因为那时候缺医少药,居然成为一个乡村医生。他不但要照顾躺在炕上的我的母亲,还要走村窜户给他人看病,我的奶奶就再次担负起了家庭的另一种责任,特别是担负起恩养我的重任。恩养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一个没有奶吃的婴儿,一个因为缺乏营养而孱弱的婴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难于解决的就是奶水。最近看电视连续剧《富贵》,其中的主人翁富贵,抱着失去母亲的外孙求人给孩子吃一口奶的情景,我就想象出当年我的奶奶抱着那个有母亲然而却没有奶吃的孩子向人家陪着笑脸的祈求,想起她老人家将难得的几斤小米磨成米粉熬成稀粥然后再一小勺一小勺喂进那个急需要食物的婴儿口中,想起了那个为一个婴儿的生病而遭受的煎熬和惊吓的奶奶,想起了那个由于那个小孩的哭闹而无法睡上一个囫囵觉的奶奶,想起了那个将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奶奶......

     由于营养严重的缺乏,与我同龄的孩子,比我晚生的孩子都不再爬行,而我却笨的不会迈步。据说我的奶奶为了让我学会走路,整天用一根腰带系在我的胳肢窝,扶着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吊着我来回地走动。写这么两句是很轻松的,然而做这么几年却是那样的不易。

     也许是在我的身上流着她坚毅的血液,也许是她的深爱感动了上帝,当然更重要的是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在我四岁那年一个被他人判定不会站立起来的孩子,居然开始移动了他的脚步,再后来竟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那个在当时被很多人看不起的孩子,不但站立起来,不但会走,会跑、会奔、会跳,而且在智力上也走在了他人的前面,也算是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对于这样一段难忘的旧事,我在奶奶谢世时,写就的挽联的下联是:“披星熬月,滴露布恩,靠慈爱之情总算把一棵小苗带到福地”我认为颇能概括出她老人家对于我们这个家族的第二个不可忘却的功劳。

    奶奶的一生是勤劳的,也是节俭的。在她七十多岁的时候,每当秋收过后,她还非要出去拣拾大田里落下的粮食,或扛着镐头提着篮子在已经收拾过的地里一镐头一镐头地抱下去再找寻遗落下的土豆、萝卜等。为此我父亲没有少阻拦她,有时候甚至为此和她生气,然而却始终没有改变了她,直到土地下户,各家的庄稼都收拾的十分干净为止。然而即便如此,她都不肯过饭来张口的日子,还要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近九十的人还非要自己烧火,自己做饭,在农忙季节还非要在场院里掰掰玉米,拣拣石头。

    她穷苦的生活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她舍不得糟害一点点东西,一辈子没有享受的欲望,也从来不向我们提任何要求。即便是后来过上了有吃有喝,有穿有戴的日子,她仍然保留了苦日子时候的习惯。譬如吃野菜,就是我典型的记忆。小时候跟上奶奶吃过的野菜有他人常吃的一些。如苦苦菜、灰菜、蒲公英、榆钱、槐花,也有他人没有吃过的野菜,如车前草、荞麦苗、下霜后的蓖麻叶等。我跟上她吃野菜的时候,对她来说是一种习惯,对我来说则是稀罕,然而更深的则是透过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再次窥见到她那曾经苦难的岁月,同时也窥见到她无比的坚强。

    奶奶在弥留之际,总也不肯合上那双眼睛。上了年纪的人就提醒我的父亲,说奶奶是在等我回去。于是我在接到奶奶病危的消息之后,便带着妻子从一百多公里的外地连夜往家赶,当我见到她时,她已经不会说话,但从她啊啊的问讯中,表明她的神志还是非常清醒,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和妻子来到她的跟前,让她听见我们的声音,看见我们的身影。在我到家不足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全家看着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就在她咽气的瞬间,挂在墙上的纸画,忽然发出了簌簌的声响,我们赶紧去翻看,什么也没有,只有那簌簌的声响依稀在耳边回荡。也许那就是她最后留给我们的声音。

    奶奶是在她九十一虚岁那年的腊月初八走完了她善良、苦难、坚强、艰辛勤劳、硬朗的一生,她也是带着快慰和成就走的,所以她走的是那样安详。    

    她走了,但却留下让我无比的思念,她为了这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为了我这个儿时体弱多病的生命不被死神夺走,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难,流了很多泪。然而我们回报的却是那样的有限。在她故去十多年后,我无法找到更好的回报方式,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在她的坟头多点燃几张黄纸,也仅仅是写一篇小文抒发一下我对她老人家的思念。

    现在我是多么地希望世间真有灵魂的存在 当愿我的奶奶依然能够感受到我对她的深爱和思念。也愿她在天堂过的幸福安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