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赏金恶例臣妾风气孔子鲁国教育 |
分类: 智慧摘抄 |
是善与非善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份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