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方丈佛桌浪子小沙弥孔子教育 |
分类: 高人开示 |
我不是什么?或者,我不应该是什么?
--觉真长老北京大学开示五
转自释宽见的博文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够改变自己,人能够转变自己,也就是,人的可塑性很大。特别是,命运的可塑性很大。
先说一个故事吧!黎明时,一所寺院的山门外,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吧!”这是某城的一个风流浪子。二十年前,他曾是寺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的喜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心传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但他经受不住滚滚红尘的诱惑,偷偷下山去了。从此灯红酒绿,放浪形骸。二十年后的深夜,他陡然惊醒,深自忏悔,急急赶回山寺。他求师父:“请饶恕我的错误,重收我做弟子吧!” 方丈对他的行为深恶痛绝,摇摇头,说:“你罪过深重,必堕地狱。要想佛菩萨饶恕你,除非——”方丈指着佛前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浪子伤心地离开了。第二天,方丈走进大殿,他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一朵朵的鲜花。大殿里,没有风,但花朵摇曳不止,仿佛在召唤那个回头浪子。方丈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他心灰意冷,又堕入荒唐生活的陷阱。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人,没有不可以改正的错误。人的可塑性在哪里?就在,人有惭愧心,人能知惭、知愧。人能知耻、知辱。这个浪子,回来了,跪在山门外。跪在那里,就是他知愧,他请求饶恕,就是知惭,知道要求重新上路,重新开始。方丈的失误,是在浪子需要帮助时,拒绝了给予帮助,又逼使浪子回到绝路上去了。佛桌也能开花,正是回答了方丈的误区,应该允许人改正错误。在香港,有一天,有一个做老师的人,来办公室找我,我不认识他。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上次在弥敦道一家佛堂听我讲经时认识我的。在那次讲经,我回答一个听众提出的问题,说“破戒了,怎么办?”我说破戒了,可以忏悔,可以改正,可以消除呀!破戒不可怕,可怕的是破见。见,就是见解,就是观点,就是观点,就是信念。这个“见”不能破。见破了,一切都错了。一句话,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就是因听了我这句话而来找我的。什么是见?见地,见解,见识,老兄高见。这都是“见”。从佛法来说,见有出世正见,有世间正见。世间正见,就是人间正见,人生正见。最根本的正见,就是从善拒恶,知因识果。人有惭愧心,有感恩心,我想,这才使从善拒恶,知因识果有了可能,有了内心的动力。那个小沙弥变成了风流浪子。他是把人的本能发展了,发展向食色享受、物质享受、感官享受那个方向去了。这种本能的膨胀和发展有可能发展出动物更可怕的堕落与粗暴、掠夺与侵占,甚至走向犯罪。能够把他拉回来的,就是他的惭愧心。惭是尊重自己,愧是尊重他人,惭是拒恶,惭是自律,愧是他律。所以,惭愧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是人与畜生不共的德行。所以,有惭愧心的人,才具备了做人的资格。
《论语》中有这一段对话: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有一天,有人问孔子:郑国的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他是有恩惠于国家,有恩惠于人民的人啊!又问楚国的子西,怎么样呢?孔子不愿说人家的坏话,不肯做褒贬,只是说:“他啊!他啊”,就不说了,绕过去了。最后问管仲,孔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才是一个人,一个够得上是人的人啊!他把齐国另一重臣伯氏的食邑三百亩好田,都收为公有,伯氏一家人穷了,只能吃青菜淡饭,而伯氏一家到死没有怨言,口服心服,这就是管仲啊!孔子称赞他是一个能够称为“人”的人。这是多么值得深思的评价啊!说到这里,我想我能回答我的第五个自问了,我不是什么?我不是禽兽,我不应该是动物,我应该是人,是能懂得惭愧,懂得感恩,能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是一个能改正自己、改善自己的人,这才是一个直立的有正知正见的人。